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


        市、自治区,面积共68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6亿,占全国的28%。同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相对贫困落后,在2006年末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东、中、西部分别为268万人、705万人、1175万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7%、2.1%、5.1%。据2006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统计,在西部开发12省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421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60.1%;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384万人,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 58.6%。无论绝对贫困人口还是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例都高于东部和中部,西部成了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村的要求,增加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成为当务之急。 

        一、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但目前西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效率仍旧低下,农民增收缓慢。 

        1.可转移劳动力数量大,但质量相对较差。由于农业生产“三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七个月休闲”的特殊性,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尤其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人口众多,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数量更大。但近年来转移的劳动力比重却很小。据统计,2003年末,西部贫困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而由于西部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异地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质量也相对较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的居民服务业、批发业等行业中,工资水平低。 

        2.以自发出外打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由于受信息不灵、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以及自身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自发的、分散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由此导致农民在外身单力薄,一方面不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各种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3.社会环境不够宽松,受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和传统户籍制度限制较严重。异地转移农民在城市务工过程中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就业、福利、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近四成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的农民工得不到工伤补偿,近八成的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74.81% 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保险,这些使未来工作和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限制了农民工进一步流动。 

        4.农村本地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内部吸纳能力不够。西部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加工程度低,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相脱节。许多产量高、品质好的农林副产品由于没有加工能力或加工链过短,产品附加值低,销路不畅。造成了农业比较利益低,也大大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个别乡镇企业由于受制于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的短缺和保守观念的制约,规模小产值低、经营粗放,发展缓慢,导致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缺乏载体,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就地转移的成效存在较大差异。 

        二、加快西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1.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为农民工进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精神的指引下,应逐步消除城乡对立、工农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向市民角色转换。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对农民外出打工降低门槛、疏通渠道、清除障碍。实现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进步。各级政府应从宏观上为农民就业再就业提供可行性服务,“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组织化 劳动力市场 规模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