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破解农民工就业困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




  加快城市化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根据经典人口迁移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人口迁移,迁移加快了城镇化;城市现代部门由于吸收了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而不断扩张,结果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二元结构的转换,加快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就要加快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特别是在目前外需受阻、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更要阻止农民工的大量回流,通过加快城市化步伐,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显得尤其重要。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与同等发达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相对滞后造成的,这严重影响了工业化的效率。因此,要保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继续较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劳动力和人口战略转移的需要。到2020年,如果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55%的保守城镇化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计算,并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那么届时将有近两亿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必须转移的人口?这是一大难题。三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需要。受耕地等农业资源的稀缺性限制,农业收入增长潜力不大,并且不稳定;农民收入增长将越来越依靠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依靠农民外出打工。因此,今后要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必须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化,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必须有计划地减少农村人口。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在耕地资源受限制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将主要依靠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利于耕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五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由改革之初不到 2∶1,扩大到目前的3.4∶1,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放开对农村人口进城的限制,以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确立以促进农民工就业为目标的城乡统筹政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的统一。这既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需要,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后要在发展战略上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城镇化;在政策布局上,紧紧围绕加快农民工流动转移这一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从户口管理制度、城市住房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维权工作、基础设施等方面改革创新城市政策体系,为农民工进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多管齐下加大村建设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造条件。

  第一,坚定不移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制度,清除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性障碍。改革的难点是剥离户口制度背后的城市偏向性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使外来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第二,改革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为此,一要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增加住房建设投入,建设一批面向农民工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二要允许就业稳定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三要改造城市中已经存在“民工村”,尽可能防止城市“贫民窟”现象膨胀;四是以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为依托建设一批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外来人口居住社区,为刚进城的农民提供周转房。农民工住房政策比较复杂,对这个问题考虑得越早,就会越主动。

  第三,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农民工收入低且就业不稳定的特点,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低交费、低水平、广覆盖、安全接转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加大对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力度。要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

  第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力度。政府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项大的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和各地发展规划,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可持续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体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收入 土地 耕地 重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