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农村工价上涨搅起“三农”新忧愁


        农民收入构成的变化使农业日益沦为“兼业”,在不少农民家庭,“增产不增收,减产不减收”成为现实。务工收入增加在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同时,无形中更凸现了农业的“弱质”,导致原本就很脆弱的资金流、人流加速由农业流向其他产业。

        最明显的表现是近年来稻田“双改单”现象的出现。记者在衡阳县、桃江县、浏阳市等地调查了解到,许多农民已连续几年将双季稻田改种单季。理由很简单,在田间劳作一季的收入只有一两百元,还不如到城里打几天工来得快。

        工价上涨成本增加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困局

        位于洞庭湖粮食主产区的安乡县是湖南省传统的粮棉油生产大县,在计划经济时代,安乡县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县范围内兴建了遍布乡村的发达的水利灌溉网络。在强大的水利建设支撑下,安乡县曾创下人均为国家贡献“一担粮、一担鱼、一担棉”的纪录。而如今,支离破碎的沟港河渠取代了原来完善的水利网络,湖区“红旗县”风光不再。

        安乡县经管局局长谈谷山认为,多年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欠账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农村工价的上涨又进一步加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困局。

        谈谷山告诉记者,税费改革后,洞庭湖区农村逐步取消了义务工、积累工和部分共同生产费用,农民负担得以大幅减轻。但同时,原来从农民中间收取,用作设施维修、维护的资金链条随之中断,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比例越来越高,农村公益事业组织难度加大。

        按照目前的政策,农田小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主要依靠“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按规定,“一事一议”只允许向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年筹10个工,并且规定工价标准不得超过10元;而实际上这一标准远远低于农村实际工价,因此大多数农民群众宁愿采取以资代劳而不愿直接投工。

        “高工价”时代呼唤业、民

        大批农民的“非农化”和农村工价的上涨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源在市场机制下配置的必然选择。在“高工价”时代,要破解农业面临的暂时困局,提高农业本身劳动生产率以及培养新型农民是必由之路。

        湖南省社科院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胜认为,真正能返乡种田并能在农业获得较大比较效益的只能是新型的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当前应该研究制定农民种粮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只有让有技术、有资金、想种田的人有田种,让不想种田的人“退”出来,让农业改变其“弱质性”,农业才有新的希望。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村的生产关系上有所突破。比如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以抵御市场风险等。益阳市农业局长李霖等人建议,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国家应在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上进行有效探索,实现土地有效流转集中;通过培养专业农民、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式,以工业化手段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回归 土地 农民收入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