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姜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创新实践


        通过制度创新,探索构建农村劳动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姜堰市有效激发了全市农民的创业热情和就业愿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增收致富。

        从“城乡就业两张皮”到“城乡就业一体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苏中,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本地劳动力就业?姜堰取消地域、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将就业管理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免费培训制度、创业服务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维权服务制度等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农民与城镇人员一体化就业。

        为准确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姜堰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市劳动保障局党组书记王应林介绍说,由于国内对农民的就业、失业标准没有明确界定,该市结合本地经济和家庭消费水平,对农民是否“失业”、“就业”进行了明确界定:如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其年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5倍的则视为失业;有正常工作岗位,年劳动时间满9个月,或从事规模养殖,以及其他灵活就业者,年收入达到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倍的,则视为就业。2007年,该市首次发布社会失业率数据,全市社会失业率为4.82%,其中农业失业率为5.13%,失业农民1.7万人。市就业管理中心顾祥主任表示,这些失业农民是该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重点帮扶对象,明年有望实现农村登记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齐平,都控制在3%左右。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让农民及时掌握岗位信息至关重要。该市不惜投入,强化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让农民不出村就能了解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空岗情况。位于黄桥老区范围内的大伦镇劳动保障所简陋的服务大厅里,一个价值七八万元大型电子显示屏非常醒目。显示屏上正在滚动播放泰州市及所辖四市二区的120家企业用工需求情况。所长姜应财说,不要小看这个显示屏,年后已帮助当地500多农民找到了工作。据了解,姜堰目前所有乡镇和50%的行政村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并实现了在泰州内的资源共享。

        从“靠体力打工”转向“凭技能稳定就业”

        农村劳动力由于普遍缺乏一技之长,且文化水平偏低,在转移过程中大多只能从事一些苦、脏、累的体力活,而且就业稳定性差。针对这一实际,2006年,姜堰启动农民全员培训工程,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对全市25万劳动力、包括所有45岁以下农民和在职企业员工接受一次培训,使每人至少拥有一项技能证书,并将此作为考核乡镇、村领导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短短两年,已有10万农民接受了技能培训。

        由于技能水平的提高,农民在选择工作时的“底气”更足,已从原来的“有工就打”逐步转向“好工才打”,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工资较高、福利较好、签合同缴保险的企业就业。顺应这一变化,该市人力资源市场也从去年开始实行正规就业单位优先安排摊位,非正规就业通过社区介绍就业。在蒋垛镇免费电焊工实训基地,40位学员正在学习电焊操作。曾经在常熟一家服装厂打过6年工的39岁农民胡晓军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虽然自己还在学习,但镇上一家大企业已答应培训合格后录用,月收入2300元,签合同缴保险,实际月收入可比往年增加1000元,有技能和没技能就是不一样。

        从劳务输出到消除农村“零就业家庭”

        目前,姜堰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中超过91%已经实现就业。基于这一现实,该市将帮扶农民就业的重点由原来组织大规模劳务输出,转为帮扶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2007年,该市通过组织实施农村“零就业家庭”“技能帮扶工程”,送技能、送岗位到户到人,使267位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192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得到安置,实现了农村“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由于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目前姜堰农村劳动力转移挖潜的重点,瞄准了4050人员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妇女。大伦镇桥东村原副支书王裕凤在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到启发,创办一家服装厂 ,实行弹性工作制,专门吸纳本村因要在家照顾小孩无法外出打工、因农忙无法正规就业的农民。如今,村里有70多位就业困难人员在该企业就业。今年53岁的翟步兰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夫妻俩靠种地为生,去年她也被介绍到王裕凤的厂里做小烫,一年净挣1.5万元。接受采访时,翟步兰说,以前每到逢年过节总指望儿子接济,现在自己上班挣钱,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味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数据 城乡劳动力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