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陈锡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任重道远


记者:刚过去的2006年,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村建设的第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农业农村有怎样的发展态势?

  陈锡文:2006年的农业农村形势承接了前几年的好势头,继续保持着向好发展的态势。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为历史上一年增产数量之最;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9680亿斤,又比上年增产291亿斤。而2006年的粮食生产,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增产269亿斤,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三年稳定增长的目标。

  第二,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8%;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又比上年增加319元,实际增长幅度为6.2%。2006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又增加了332元,实际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的目标。

  第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成为新的亮点。2006年开始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西部及部分中部地区的488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平均每名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3530万名学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680万名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继续推进,到2006年9月底,已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比上年增加755个,已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1%,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06亿人,占试点地区农民总数的80.5%。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2133个县(市、区)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有1509.1万人纳入农村低保体系,484.5万人享有“五保”供养,729.2万人纳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

  第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到2006年底,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为3550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217万人和517万人。

  第五,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在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进行奖励补助政策等方面取得新经验。

  第六,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保障农民工权益的5号文件,成立了由30多个部门参与的保障农民工权益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农民工在用工合同、工资标准、改善劳动环境以及在解决子女上学、工伤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保障都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按有关部门固定观察点的数据推测,2006年农民工的人均月工资为958元,比上年增长12.1%。到2006年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分别为2538万和236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02.7%和384.5%。

  第七,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群众总体上心情比较舒畅,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群体性事件、恶性案件继续减少,农村社会总体稳定。

  2006年是自1999年以来的8年中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6亿多亩,其中绝收面积1.3亿多亩。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农村有这样的好形势实属不易。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上不断创新,引导全党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越来越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最近这几年成为人们所公认的我国历史上农业农村发展最好、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记者: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锡文:社会主义村建设本身并不是新的概念,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开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后,再次提出这个概念,显然就使它具有了崭新的时代特征。按这个新特征的要求来衡量,刚起步的村建设尽管已取得喜人进展,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依然还面临着相当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粮食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增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