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辽宁省两年培训了新型农民12万人


  两年来,辽宁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投入资金24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290万元,省财政安排1140万元),在2430个村组织实施,全省接受培训的农民达到12.2万人。

  自2006年以来,辽宁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培训要求,采用专题培训、现场示范、送科技到村、现代多媒体传播等培训模式,针对发展“一村一品”的需求,对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进行生产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系统培训,使受训农民成为农业技术能手或致富带头人,并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目前,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已进入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运作,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进村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的运行机制,走出了新时期积极探索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新路子。

  辽宁省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住了“五个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加强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为切实抓好培训工程,成立了由省农委、财政厅、海洋与渔业厅、动物卫生监管局等部门组成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并向各市下发了实施通知、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各项目实施县都相继建立了协调小组和办公室。

  二是实行管培分离,招标培训机构。各项目县协调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公开招标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主要由各市县农技推广系统、农广校系统、水产技术推广站、畜牧技术推广站等部门承担。各县项目办公室还与这些培训机构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全省共认定了160余家培训基地承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任务。

  三是根据农民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我省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各示范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每个示范村从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三大类中,选择一个主导产业。并为每个村确定了50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作为基本学员,登记造册,开展相关专业的系统培训,为此全省确定了40多个专业,并免费向农民学员发放2-3本培训教材和学习用品等。

  四是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科技服务相结合,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实行校企联合,培训单位联合种养殖企业共同开展;针对农民白天忙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利用晚上授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手段开展培训工作,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在项目实施中还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与社会主义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相结合、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农民党员队伍培训相结合、与绿色证书工程相结合、与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建设农业与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相结合、与农村“9+1”教育相结合等。通过这些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发挥了项目的牵动和辐射作用。

  五是加强培训监管和检查。在进村实施农民培训中,建立了“一卡两账”制度,实行培训人员实名制管理。项目办公室对基本学员进行登记注册,发放培训卡,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培训机构严格按照项目制度要求,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员及培训教师。每次进村培训,项目县办公室都进行跟踪调查,并接受社会监督。使培训严格按照《辽宁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采取专家进村指导,服务“一村一品”的形式,把一个村50名分散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户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学员不仅从农业专家那里学到技术,而且解决了分散农户自己难以解决的技术和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农业专家们在进村培训农民的同时,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新品种,首先在学员中普及推广,开辟了向千家万户传播科学技术的新渠道,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广大农村的转化,改变了过去科技成果“热在城里、冷在乡里、停在村里、到不了农民手里”的状况。许多农业专家将自己成功的技术和经验通过学员不断推广到周围的群众中去,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业”的局面,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速了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科技培训 办公室 主导产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