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从2001年至今 威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超12万人


  孙庆民是乳山市育黎镇的一位农民。几天前,他和儿子怀揣2万多元的工钱,从大连回到家乡。孙庆民说,虽然今年雨水大,他家的花生、玉米减产了一半,可有了打工赚的钱,全家的总收入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多出了一大块儿。

  来自市劳动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0月份,我市像孙庆民一样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1.6万人,占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的80%。而从2001年至今,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则超过了12万人。

  从“远离家乡”到“离土不离乡”

  又到冬季农闲时节。与往年不同的是,文登市界石镇大界石村50多岁的刘勤亮没在家闲着,而是在附近一家纸箱厂里忙着挣“工资”。该村与他一起在此打工的还有30多人。

  “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企业有10多家,我们每年利用农闲时节打工赚的钱就有近万元。”刘勤亮说,现在,他们村80%的劳动力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一些人还把土地承包了出去,专门靠打工生活。

  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就提出,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农民的生活质量要提高,就必须使农民合理有序地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转移出去。为此,我市提出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年均新增2万人,到2010年,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70%,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的目标。

  “随着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不断增加,现在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威海本地‘消化’。”据市劳动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看,就地转移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即通过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以此安置剩余劳动力。

  港西镇是全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典型例证。该镇是有名的“外资独资镇”,现有外资企业50多家。近年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该镇大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程,已有5000多农民在外资企业赚“洋钱”,农民非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

  据了解,近两年,我市劳动力需求增加,技能型人才比较短缺,我市一些用工企业提高了用工待遇,吸引了大批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国投中鲁果汁有限公司、好当家集团、寻山水产集团、大鱼岛水产集团、鹏程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数万人。

  从“体力型”到“技能型”

  今年10月,刘辉在市区一所技工学校毕业后,成为市区一家四星级酒店的三级厨师,月收入3000多元。面对眼前的生活,刘辉感慨地说,学校的技能资格培训让他告别了“力气活”,吃上了“技术饭”。

  “学历、户口已不再是农民工求职过程中的‘拦路虎’,技能才是他们能否找到工作的‘敲门砖’。”据市劳动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技能型”农民工身价倍增,成为了企业的“抢手货”,我市农村劳动力需求逐渐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我市积极发挥技校、农广校、职业学校及社会办学资源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目前,我市各镇和企业共设立了60多个培训基地。而在全市技工学校培训的技能型人才中,75%以上是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

  23岁的宋鹏程是文登市界石镇的农民。3年前,他通过市区一家劳务输出公司到日本打工,从事水产品加工工作,净收入10万多元。今年2月回到家乡,宋鹏程参加了该镇组织的技术培训后,掌握了草编技术,开办了草编工艺作坊,成了当地农民创业带头人。

  据了解,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市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增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仅今年三季度,全市劳动预备制培训992人,劳动输出劳动力培训1588人,技能提升培训1274人。从2001年到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0.9996万人,培训人数为50364人。

  从“农民工”到“新市民”

  “俺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啥区别。”在环翠区草庙子镇打工的农民刘增才说,尽管他在环翠区桥头镇碑鲁村还操持着2亩苹果园,但对于个人身份,他更认同是威海市金泓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我们和城市职工一样住上了厂里分的住宅,享受到了社会保险。”刘增才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果汁 劳务输出 雨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