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隆隆机声欢叫田野


鄂州农机化管理办公室 胡东升

用机械代替手工生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热切期盼。建市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兴起和农民购机热潮的涌现,我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截至今年8月,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2万千瓦,配套作业机具4.9万台套,分别比2000年增长27.9%和75.6%。其中拖拉机3698台,增长60.4%;耕整机1062台,增长205.1%;机耕船456台,增长98.7%;插秧机30台,实现了零的突破;联合收割机62台,增长657%;机动喷雾器2753部,增长162.2%;农用运输车3384台,增长27.3%。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长,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机耕面积35万亩,占粮棉播种面积47.9%;机插面积1.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机械收割面积1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9.4%;机械植保面积49万亩,占粮棉播种面积的67.1%;机械运输2亿吨公里,占农村运输量的65%,五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3%。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了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耕作机械发展:让耕牛闲起来

“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这种传统的农耕观念随着耕作机械化的发展逐步被打破、被更新。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新机制,一批耕整机、微耕机等小型耕作机械在我市开始得到应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一批牵引犁、圆盘耙、旋耕机等大型耕作机械在我市开始得到发展。到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耕作机械5756台套,其中大型耕作机械1598台套。耕作机械的大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牛耕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

蒲团乡全国种粮大户王华义,2000年下岗回乡承包了635亩耕地,种田全靠机械耕作。她家有大小耕作机械7台,小型微耕机一天能耕10亩,大型拖拉机一天能耕70亩,全部将耕地翻耕一遍用时不到一个星期。如果用牛耕,要在一个星期内将耕地翻耕一遍,则需租用耕牛约80头。王华义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我之所以敢承包这么多的面积,主要考虑的是用机械耕作。要是用牛耕,哪里去雇那么多的牛”。她还算了一笔帐,即使雇80头耕牛,费用要3.4万元,而用自己的机械耕作,成本费不到1万元,年可节约耕作成本2.4万元。

机耕代替牛耕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耕作质量也大大优于牛耕。杨叶镇三峡村12组村民刘定国介绍,该组有300亩耕地,全部实行大棚种植。由于耕牛在大棚内耕作不好转弯,加之饲养耕牛又麻烦,因而全组大棚种菜全部改用机械耕作。近三年,该组共买回14台小型耕作机械,9头牛已卖掉了8头。刘定国讲:“用牛耕既要犁又要耙,用机械旋耕能把两道工序一次完成,并且碎土率和平整度比牛耕的还好。”

耕作机械的发展,使大量的耕牛开始闲置起来。据统计,2005年全市有耕牛36987头,2006年降为29650头,下降了19.8%。随着耕作机械的增加,我市牛耕作业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插秧机推广:让农民腰板直起来

近年来,新式插秧机在我市得到大力推广,全市已推广插秧机30台。插秧机的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农民曲背弯腰几千年的劳作方式,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华容镇种粮大户廖金炉,2005年在我市率先使用上了新式插秧机,他所承包的170亩水稻田连续3年实现了机械化插秧。与用人工插秧相比,他感到种田确实比往年轻松多了。他说:“往年每到插秧季节总是为请工而发愁,一季秧栽下来至少要半个月的时间,人累个半死。现在有了插秧机,一个星期就能全部插完,既不愁请工,又不担心插秧期长误了季节,同时机械插秧每亩成本比人工插秧还要低28元之多,用机械插秧确实好”。

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让农民腰板直起来,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机械插秧能满足早插、浅栽、宽行等农艺技术要求,使机插后的秧苗返青快、分蘖早、通风性好,因而产量也高。今年月,农机技术人员对实现机械化插秧的华容镇汤家湖农场廖金炉、杜山镇杜山村杜昌元、太和镇谢埠村夏江林三户农民水稻产量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机械插秧亩平产量496.7公斤,高出人工插秧产量56.7公斤,增长12.8%。其中廖金炉家亩产460公斤,与邻户相比亩增产40公斤;杜昌元家亩产555公斤,与邻户相比亩增产105公斤;夏江林家亩产75公斤,与邻户相比亩增产25公斤。如果全市61.3万亩水稻面积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年可增加粮食产量3.43万吨,带来农业增收5076万元,人平可增收76.68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牛 耕地 联合收割机 拖拉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