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两大措施力促沈阳玉米机收


范云兵

日前,全国的玉米收获已经进入尾声。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机械化收获还不过关,玉米机械化水平较低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今年的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怎么样?农机部门采取什么措施促进玉米的机械化收获?农机大户与种粮大户的收益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10月23日,记者走访了全国玉米种植大市——沈阳。

机械选型成为“瓶颈”

玉米是沈阳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机械收获率并不高。沈阳市今年的玉米收获已经进入收关阶段,从现在掌握的数据来看,机械收获率只有2.4%。据沈阳市农机办主任王宝昌介绍说:沈阳玉米机械收获率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玉米收获机太少,沈阳市的玉米种植面积为500万亩,按照每台收获机每季收获2000亩计算,全市玉米收获机的饱有量为2500台,而现在全市只有60多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机械本身质量不过关;二是农机与农艺脱节,一方面,生产商的机械生产量不断上升,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农民急切地盼望适合本地玉米收获的机型,望眼欲穿,可是二者之间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交易量很小。

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低成为制约沈阳乃至整个辽宁省农机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关系到玉米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没有玉米收获的机械化,就没有全市的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沈阳市“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难点变亮点 购机补贴成关键

王宝昌说:“造成玉米收获机数量迟迟不能增长的原因是机型的选择很难,机型选择难度大的重要原因是农机与农艺的不配套。2006年,我们从山东引进了几台在山东作业不错的玉米收获机,山东是两季作物,玉米最多亩产千斤,可辽宁的玉米是一季作物,亩产在一千三、四百斤以上,引进的玉米收获机完全不适应本地的作物特点,结果赔了不少钱。”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沈阳市本着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和递次推进的原则,从机具的选型、定型和示范推广着手,将玉米联合收获作为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主攻方向,实行选型试验与双补政策,发展适合沈阳玉米生产特点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收获机械。

选型试验与双补政策是指与生产商签定协议,农民先掏一半钱购买少量玉米收获机,另一半补贴款由农机局掌握,农民试验收获,经过专家评议,如果此种机型适合本地玉米机收作业,农机局就把钱给生产商,如果此种机型损失率比较高,不适合在本区推广,农机局则把钱返给农民,这样一来,农民就不会承担任何风险,通过今年的试验,恒运通和中收的玉米收获机比较适合在本区推广;通过测试并且在国家补贴目录的机型将享受双补贴政策,即省里补多少,市里再追加补贴多少,来促进玉米收获机数量的增加,这项政策在辽宁省是独有的。

“有了这选型试验双补政策,明年我们市的玉米机械化收获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王宝昌兴奋地说。

示范带头 农机服务体系为主体

沈阳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示范带头效应也初露端倪。

沈阳市农机局极扶植农机大户,组织农机大户发展为组织体系,进行市场化运作。沈北新区志国农机合作社是今年在区农机局的指导下成立的,现有7台玉米收获机,10个机手,固定资产200余万。今年玉米收获已经基本完成,共收获13000亩玉米,收入50多万元。

“今年以来,通过媒体的宣传已经有好多农机户来我这里考察,一个人开玩笑地跟我说要免费给我开一年车,只要让他学技术就可以,他回去也想投资买玉米收获机。每次有人来,我都会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技术和信息,也算是为咱们的玉米机收作一点儿贡献。”

王宝昌说:“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示范作用显而易见。东陵区的王会国原来是农机局的一个司机,后来看到农机户的利润空间很大,就辞去了司机的职务,买了一台玉米收获机当起了机手,每年收入几万块钱。”

为了发挥这种带头作用,推动沈阳玉米收获的机械化率,市农机局对农机服务组织广开绿灯,进行财政补贴的重点倾斜,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优先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购置机具给予补贴,用于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在机制上实现多元化,积极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社会资本利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机具入股,初步形成了国家扶持、群众自筹、合作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粮食作物 数据 农业机械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