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 正文 返回 打印

隆隆机声欢叫田野

网友投稿  2007-09-25  互联网

鄂州农机化管理办公室 胡东升

用机械代替手工生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热切期盼。建市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兴起和农民购机热潮的涌现,我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截至今年8月,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2万千瓦,配套作业机具4.9万台套,分别比2000年增长27.9%和75.6%。其中拖拉机3698台,增长60.4%;耕整机1062台,增长205.1%;机耕船456台,增长98.7%;插秧机30台,实现了零的突破;联合收割机62台,增长657%;机动喷雾器2753部,增长162.2%;农用运输车3384台,增长27.3%。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长,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机耕面积35万亩,占粮棉播种面积47.9%;机插面积1.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机械收割面积1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9.4%;机械植保面积49万亩,占粮棉播种面积的67.1%;机械运输2亿吨公里,占农村运输量的65%,五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3%。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了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耕作机械发展:让耕牛闲起来

“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这种传统的农耕观念随着耕作机械化的发展逐步被打破、被更新。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新机制,一批耕整机、微耕机等小型耕作机械在我市开始得到应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一批牵引犁、圆盘耙、旋耕机等大型耕作机械在我市开始得到发展。到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耕作机械5756台套,其中大型耕作机械1598台套。耕作机械的大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牛耕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

蒲团乡全国种粮大户王华义,2000年下岗回乡承包了635亩耕地,种田全靠机械耕作。她家有大小耕作机械7台,小型微耕机一天能耕10亩,大型拖拉机一天能耕70亩,全部将耕地翻耕一遍用时不到一个星期。如果用牛耕,要在一个星期内将耕地翻耕一遍,则需租用耕牛约80头。王华义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我之所以敢承包这么多的面积,主要考虑的是用机械耕作。要是用牛耕,哪里去雇那么多的牛”。她还算了一笔帐,即使雇80头耕牛,费用要3.4万元,而用自己的机械耕作,成本费不到1万元,年可节约耕作成本2.4万元。

机耕代替牛耕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耕作质量也大大优于牛耕。杨叶镇三峡村12组村民刘定国介绍,该组有300亩耕地,全部实行大棚种植。由于耕牛在大棚内耕作不好转弯,加之饲养耕牛又麻烦,因而全组大棚种菜全部改用机械耕作。近三年,该组共买回14台小型耕作机械,9头牛已卖掉了8头。刘定国讲:“用牛耕既要犁又要耙,用机械旋耕能把两道工序一次完成,并且碎土率和平整度比牛耕的还好。”

耕作机械的发展,使大量的耕牛开始闲置起来。据统计,2005年全市有耕牛36987头,2006年降为29650头,下降了19.8%。随着耕作机械的增加,我市牛耕作业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插秧机推广:让农民腰板直起来

近年来,新式插秧机在我市得到大力推广,全市已推广插秧机30台。插秧机的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农民曲背弯腰几千年的劳作方式,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华容镇种粮大户廖金炉,2005年在我市率先使用上了新式插秧机,他所承包的170亩水稻田连续3年实现了机械化插秧。与用人工插秧相比,他感到种田确实比往年轻松多了。他说:“往年每到插秧季节总是为请工而发愁,一季秧栽下来至少要半个月的时间,人累个半死。现在有了插秧机,一个星期就能全部插完,既不愁请工,又不担心插秧期长误了季节,同时机械插秧每亩成本比人工插秧还要低28元之多,用机械插秧确实好”。

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让农民腰板直起来,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机械插秧能满足早插、浅栽、宽行等农艺技术要求,使机插后的秧苗返青快、分蘖早、通风性好,因而产量也高。今年月,农机技术人员对实现机械化插秧的华容镇汤家湖农场廖金炉、杜山镇杜山村杜昌元、太和镇谢埠村夏江林三户农民水稻产量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机械插秧亩平产量496.7公斤,高出人工插秧产量56.7公斤,增长12.8%。其中廖金炉家亩产460公斤,与邻户相比亩增产40公斤;杜昌元家亩产555公斤,与邻户相比亩增产105公斤;夏江林家亩产75公斤,与邻户相比亩增产25公斤。如果全市61.3万亩水稻面积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年可增加粮食产量3.43万吨,带来农业增收5076万元,人平可增收76.68元。

收割机械应用:让镰刀收起来

自1996年庙岭镇扇子湖农场农民严细开购买第一台联合收割机以来,机械化收割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采用。2000年,全市联合收割机仅有8台,机收面积不到2万亩;2006年则达到57台,机收面积上升到15万亩;今年至目前已达到62台,机收面积18万亩。

收割机械的应用,使一些农民开始放下镰刀采用机械化收割。泽林镇万亩湖农场有中稻面积4800亩,承包户130户。往年收割光请人工就达9600个,请工费高达38.4万元。自2004年起,以农场承包大户张卫东为首的3户农民购买了3台联合收割机,将农场收割任务全部包了下来。实现机械化收割后,农场收割期由往年的30天缩短到15天,节约农户请工费7.2万元。

沼山镇东井村有中稻面积1000亩,由于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每到收割季节不少打工人员得返乡务农,既耗时间又多花钱。近年来,随着收割机械的应用,一些打工农民干脆拿钱请机械收割,以此来节省返乡务农耽搁的时间和费用。该村20组村民陈国祥说:“他家有3亩稻谷,往年割完、运完、脱完要3、4天的时间,现在请机械连割带脱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虽然花了一百五、六十块钱的机收费,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也舒服多了。”

机械化经营:让部分农民富起来

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也让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长港镇夏沟5组村民陈海军,全家8口人,常年经营20亩耕地,累死累活年收入不过1.5万元。于是他将致富的希望投向经营农机业上。1998年开始,他在原有1台手扶拖拉机、1条机耕船的基础上,又添置了2台大型拖拉机、1台联合收割机、2条机耕船,开始走农机服务创收之路。他每年机耕服务3500亩,机收服务1500亩,服务总收入达30余万元,纯收入10.5万元,家庭人平纯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升至16800元,是全市农民人平纯收入的4.4倍。

临江乡粑铺村5组村民霍国清,家里仅种了12亩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06年,他看到机械化插秧在农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于是打起了机械插秧服务创收的主意。在购机补贴的优惠下,他仅用9000元钱买下了一台18250元的步行式插秧机,开始了机械插秧服务工作。两年来,共与本村和邻村20余户农民建立了合同服务关系,完成机插秧面积近400亩,年增加家庭收入近万元。

机械化让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也使更多的农民开始从事农机化专业经营。据统计,全市现有农机专业户3650户,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532户。这些农机大户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2006年,全市共创农机服务总收入3.2亿元,纯利7125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1750万元。



http://farm.00-net.com/jx/3/2007-9-25/23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