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娟
本报讯 1月9日,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主办的“2017年全国农机工业工作会议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五届六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农业部、工信部、环保部、发改委的相关领导从农业、工业、环保与产业四方面分析、总结了新时期我国农机工业、农业及农机化发展形势,解读国家政策,提振农机企业信心。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李安宁就《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做了主题演讲,肯定了农机工业的发展对提升我国农机化水平所做的贡献,但他同时指出,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相对于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和农民的强劲需求,还存在产业间、区域间机械化发展不尽平衡,农机与农艺、产中与产前产后各环节机械化配套不够协调,机具增长与利用率提高不能同步等结构性问题,表现为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问题。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农机供给关系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因此要提高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灵活性,推动我们农机化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李安宁说。
工业与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也就农机装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有24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700亿元,较五年前增长52%,连续五年成为世界第一,形成了以民营为主,具有较强活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农机装备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供给侧,突出表现为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需要从创新驱动、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国际发展能力等方面共同推进。”他表示。
如何实现农机化平衡发展,李安宁认为要聚焦四方面:第一,推进宜机化制度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定式,树立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四良”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理念,主动发声,积极进位,努力协调,推动促成有关方面达成“宜机”共识,促使机械化适应性成为品种选育、栽培方式改良、种植制度改革、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治等工作的必要考量和必要目标,既重源头控制,又重过程管理,确保“宜机”制度供给,创造良好“宜机”条件,促使“四良”配套,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和活力。第二,以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与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和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机械化技术配套,构建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为牵引,解决“有没有”与解决“好不好”并重,以短板机具、高端产品、智能装备为主攻方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快出成果、快推成果,大力增加高效、节本、绿色、智能机械的有效供给,提升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水平。第三,着力改善农机作业基础配套设施条件。当前特别要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建设,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促成有关方面充分考虑适应机械化作业服务的需要,改革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目标、工程设计标准、建设施工规范,做出“宜机”制度安排,推动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整治建设,使土地由小变大、由乱变顺、由坡变梯,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四,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业务系统的信息互通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管理服务事项相互支持、检验核对,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路”,减少重复劳动,提升监管效率,优化公共服务。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在会上强调,当前我国农机行业形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符合市场规律。2018年依然存在许多逆势而上的利好情况,希望全行业共同努力改善当前无序竞争环境。
会议对获得中国农机科学技术奖的团队及企业进行了表彰。吉林大学“高含水率玉米仿生收获割台关键技术”、黑龙江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智能仿生机械化挤奶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与开发”以及雷沃重工、华南农大、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共同研发的“大型动力换挡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应用以产业化”项目斩获2017年度中国农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由陈志、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昌亨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起设立的“未来农机工程师奖学金”颁奖仪式同期举办,中国农大工学院和信电学院6位品学兼优、热爱农机装备和农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各获得奖金1万元。“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很荣幸能获此奖项,我将在农机化方面更加努力钻研、学习,今后为国家农机化发展做贡献。”获奖学生代表杜楠楠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8-1-15/22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