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创新育种方法和技术,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收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规划》处处体现出需要种植业对农机的适应性,比如,要求大力推广适合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集成配套以机械收割等为主的糖料节本增效技术,加快选育推广生育期短、宜机收的油菜品种等。
农艺专家集体点赞农机以往,受困于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我国的超级杂交水稻在种植、栽培到收获、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无法最大程度发挥超级稻良种的效力,但随着机械化的切入,双季早稻产量创世界纪录,证明了农机农艺融合是丰产高产的最佳“利器”。
对此,作为“农艺大师”的袁隆平也情不自禁夸赞农机:“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农业机械化,把机械化与超高产结合,是农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期待进一步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助力高产丰收。”
在玉米育种领域,痴心育种半个世纪,培育出国家和省级玉米新品种12个,被誉为“人民的育种家”的玉米育种专家、河南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在荣获“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时动情地说:“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种质资源,构建现代化育种体系,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品种,就是要向机械化迈进,也就是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的培育。”
“通过高产、多抗、适宜机械化生产等新品种选育,以品种转变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食用豆劳动力资源投入多、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自主选育的多抗专用、宜机械化食用豆已在多地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如是表示。
老一辈的农艺大师通过几十年的沉淀,让农机农艺融合的理念根植于心。年轻的农艺人士也逐步意识到农艺适应农机的重要性。80后育种专家、荣获“2015中国种业风云榜年度育种家”的魏巍对此侃侃而谈:“2007年我提出机械化收获籽粒概念时,有反对声音,有质疑目光,但自己坚持了下来。七年坚持有了回报,我选育的玉米品种实现了机械化收获籽粒,也在整个种子行业掀起了玉米机械化籽粒收的品种变革浪潮。”
事实证明,从重农艺轻农机的心理作祟,到农机农艺适应谁的观点争论,再到适应农机是农艺生命力的观念革新,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和变化,折射出农机在全农业产业链、农业体系及现代农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6-8-2/23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