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全程立体机械化撑起“北大仓”


组织创新 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土地分散,不利于大机械发挥效率,也会带来生产成本大、抗风险能力弱等弊端。近年来,垦区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和广泛使用,助推了农场农业经营体制变革。

为解决农民分散经营、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费用高的难题,2008年1月垦区组建第一个农机合作社——黑龙江省农垦绿缘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黑龙江垦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62个,资产总额17.68亿元,垦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农场增效、职工增收。据统计,目前,垦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入社成员5480人,服务农户4.24万户,合作社经营土地222.7万亩,作业服务面积951.7万亩地,合作社每年收入可达5.1亿元。

 

 

                       大庆农场集中机械抢收小麦

 

                       飞机在建设农场进行航化作业

 

                      垦区农机博览园中的现代化大农机

本文图片摄影:陆文祥、许颖献、吴树江

 

记者手记:三代机手见证北大荒变身北大仓

现如今,一提起北大荒垦区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几个关键词就是黑土地、大粮仓、地广人稀、冰天雪地……但是对熟悉北大荒的人来说,这片土地的变迁史可谓是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农垦目前已经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5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41.3亿斤,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8%以上,一片荒原变沃野背后是三代垦区农机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继承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笔者的祖父就是这垦荒大军中的一名。据祖父生前回忆,那个时候的北大荒真的是荒无人烟,“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对那个时候北大荒的真实写照。最初开垦这片土地没有什么像样的机械,单纯是靠着老一辈人的双手拉着犁,一点一点让黑色的土壤露出本来的面貌,而祖父这一批人也就成为了黑龙江垦区的第一批农机手。随着时间的推移,黑龙江垦区渐渐摘掉了荒凉的帽子,在走向祖国大粮仓的道路上,第二代农机手开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的四叔就是众多农机手中的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接替祖父成为了农场的一名拖拉机手。而这个时候,垦区的各项机械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除了拖拉机以外,“康拜因”也出现了,这些先进的农机具大大提高了垦区的农业生产效率,也为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第三代垦区人依旧坚持着传统的北大荒精神,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将各种高新农业技术和农机产品引进北大荒,将垦区的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向新高。

近几年,在东北三省经济整体衰落的态势下,黑龙江垦区仍旧保持着粮食连年增产的记录,书写这份记录的正是垦区农机人。如今,北大荒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已然领跑全国,一代代垦区人仍旧坚守在此,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守护着黑龙江垦区这个“中华大粮仓”。(王晓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仓 土地 农业机械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