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刘兴仁:迪尔结缘中国的见证者


设备安装好后,停放又成了问题,由于原有机库太小,约翰迪尔的设备进不去,二队就只能把两个晒场中的一个拿出来做停放场。为了保证安全,还安排了两名职工24小时值班看守。

第一批设备投入使用后,第二批设备同年7月也运到了,这一批主要是联合收割机,设备到后正好赶上麦收,派上了大用场。

 

              友谊农场赴美考察组在约翰迪尔总部展厅合影

 

农机利器显神威 机械化水平“撼人心”

有了这批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精良装备”,五分场二队便开始大展拳脚。1978年,二队的20名职工就耕种了2万亩耕地,当年创造了人均生产粮食20万斤的全国之最,创造了我国农业史上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成为中国五千年农业史上的“神话”。“头一年的使用效果相当明显,当时其他农机作业速度都比较低,一般是时速两公里,而约翰迪尔设备的作业时速可达9公里,是其他产品的四倍多;同时由于作业速度快,在翻地作业时,可以将土垡直接扣过来靠重力破碎,减少了耙地次数,节省了时间和油料。”谈到这里,刘兴仁异常激动。

“有了约翰迪尔的尖端武器,种2万亩地就很轻松了,但又吃不饱!”据刘兴仁介绍,后来农场又给二队增加了5000亩地,第一年是2万亩地,第二年就变成了2.5万亩,“按当时约翰迪尔设备的正常配置来说,干3万亩地都没问题!”

约翰迪尔农机设备的引进,给当时的农场带来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积极影响。据刘兴仁介绍,它解放了农机人的思想,过去农民经常把靠人工劳动的所谓“精耕细作”当作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手段,什么“铲趟遍数越多越好”、大造“海棉田”等。约翰迪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粮食产量,改变了农民的思想,开阔了眼界。

群众围着看跟着跑 空调点烟器“惹人羡”

1978年,新华社记者李普发报道了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夺得大丰收,20人创造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的全国之最,并且在《人民日报》刊发。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到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据刘兴仁回忆,设备到了二队后,引起了极大轰动,大人小孩跟着跑,围着看。“当时来看的人太多了,一般来的都不让看,参观必须持县团级以上单位介绍信。1978年一年就接待了1万多人,我们二队简直成了景点,为了接待好前来参观的领导和各地同行,我们还专门安排了一男二女三名讲解员。李先念、陈永贵、李德生等中央领导也来视察过。”刘兴仁说。

“到这里参观的人,都对拖拉机驾驶室很感兴趣,愿意到里面坐一坐。”刘兴仁笑着说,究其原因是因为约翰迪尔农机设备里面当时配备有空调和点烟器,这些配置在当时是非常稀罕的。“当时那个年代谁知道空调是什么东西啊?”他接着说道,“连当时的小轿车里面都没有这新鲜玩意,所以很多小车司机都想到驾驶室里看看,感受感受空调和点烟器的魅力。”

“另外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在其他拖拉机上作业,一天下来往往筋疲力尽,满身油污,所以农机手们往往都是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刘兴仁说道,而在约翰迪尔的农机设备里作业,作业一天也不会感到疲劳,穿白衬衫干活都行,因为不担心衣服被弄脏了。

建立相互信任 看好农机化发展

据刘兴仁介绍,当年他在五分场二队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与约翰迪尔公司的很多员工都打过交道,跟高层也有过接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约翰迪尔对我和我们农场非常关照,比如设备维护之类的事情,只要我们一提出,他们基本上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是1979年底离开五分场二队的,后来被调到红河农场参与“日棉”项目,当时我担任副场长,主要负责机务工作。”刘兴仁向记者说道,这期间他接触了很多企业。“无论是工艺上,还是技术上,约翰迪尔都是最好的,一分钱一分货。”

1983年,刘兴仁调到黑龙江农垦总局项目办担任副主任,主要负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当时世行给黑龙江农垦贷款8000万元,国内配套2亿元,用于开垦土地300万亩。在整个项目中,安排了5000万美元用于农机采购,由于是世行提供贷款,所以按照惯例要进行国际招标。在激烈的竞争中,约翰迪尔脱颖而出,一举中标,独揽了5000万美元的大单,订单包括450台拖拉机,200台联合收割机,这些设备分布在黑龙江垦区各个农场。刘兴仁在全程参与了标书审定、评标、价格谈判、供货等环节。由于有了约翰迪尔这批设备,300万亩耕地被顺利开垦出来,为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耕地 联合收割机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