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刘兴仁:迪尔结缘中国的见证者


:思源 张志兴 赵小川

他是当年约翰迪尔与中国现代农业结缘的见证者;

他是农机铸就友谊农场“神话”的亲历者;

他是“20人平均每人产粮10万公斤”传奇的书写者;

他就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试点单位——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原五分场二队副队长刘兴仁。

 

 

6月22日,我们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拜访了这位历经改革开放农机化沧桑巨变的刘兴仁老人。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与约翰迪尔的不解之缘,探寻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分享他内心珍藏的那些美好回忆。

刘兴仁这位祖籍安徽的农机“老兵”,1965年从安徽农大毕业后,当年22岁的他不远万里只身来到祖国边陲,参加开发建设北大荒,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热土。

巧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初识迪尔庐山真面目

刘兴仁刚到北大荒时,1977年国家决定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批先进的农机设备,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这批设备的作用,综合各方面情况考虑,这批设备被调给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当时的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100多名职工种2万亩耕地。为了迎接这批设备,农场将原有人员和机械全部调走,从各分场抽调精兵强将重新搭建。重新组建后的二队只有23人,一名队长,两名副队长,二十名驾驶及机务人员。作为“文革”前科班出身,又具有丰富阅历的刘兴仁被友谊农场从三分场四队调到五分场二队担任副队长,主抓农机管理工作。

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说起当年的情况,刘兴仁老人还是历历在目。“我记得当时第一批产品主要有7台拖拉机,其中180马力的8630型四轮驱动拖拉机2台、140马力4440型拖拉机4台、95马力4040型拖拉机1台;每秒喂入量8公斤的7700型联合收割机3台,每台配备小麦、玉米、大豆3个割台,这种收割机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目前国产5公斤的产品已经算是很先进的。”刘兴仁坦言,其他的就属于配套产品了,诸如小麦条播机、玉米点播机和指夹式大豆播种机,以及犁、耙和中耕机等农具,这些设备花了100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这项采购合同大概是在1977年的秋天签订的,100万美元在当年可是一大笔巨款啊。”刘兴仁说。

1977年年底,友谊农场要选派人员到美国迪尔公司参观学习,“想出国学习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政治上过硬,要是党员;科班出身,农机专业大学毕业;工作经验丰富,要当过机务队长。”说到这里刘兴仁老人笑了,当时友谊农场学农机的大学生有100多人,最后刘兴仁幸运入选,成为4人小组的一员。出国前,考察小组还在北京农机化学院进行了培训,请专家讲课,使大家对要采购的产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978年1月,考察小组到美国考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约翰迪尔所有提供采购产品的工厂。据刘兴仁回忆,当年他们去的时候,约翰迪尔公司非常重视,“派专人给我们讲解约翰迪尔的设备情况,包括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当时我们也是带着一些问题去的,大家都如饥似渴。”所以经过近3个月的学习,便掌握了约翰迪尔设备的相关技能和原理,这算是他第一次与约翰迪尔打交道。在这次考察中,他们还在美国过了一个春节,约翰迪尔的工作人员请大家吃了一顿年夜饭,在大家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农机设备漂洋过海 “中西合璧”齐安装

1978年4月初,第一批设备通过海运到达大连港,然后通过火车发送到集贤县的福利屯火车站,这个地方到二队还有100多公里。由于有从苏联和东欧进口设备物流的经验,第一批拖拉机和播种机很顺利的就运到了,这批设备先运到友谊农场的大修场进行装配。“设备一运到,大家伙就开始忙碌起来啦!”刘兴仁难掩兴奋地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二队的20多人全副武装上阵,再加上美国迪尔公司派来的3名技术人员,大家一起为组装调试设备忙活起来,有人负责准备好设备安装时所需的工具,有人负责拟定安装流程,有人对安装设备的承重地面、墙壁等进行实地测量......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仅用一周时间,首批设备就安装完毕。“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中西合璧’,中美两国农机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耕地 联合收割机 小麦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