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三夏期间,我们在基层采访有个感觉,三夏大忙,农民不累。除了农机忙碌作业外,田里看不到几个青壮年农民,很多农户跟我们反映,现在种地主要靠农机,省力省钱又增产。您如何评价农业机械化在促进粮食丰产丰收中的作用?”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宗锦耀司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宗锦耀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农机作业水平9年增加了22.5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2011年达到54.8%,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挑起了粮食生产大梁。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的趋势下,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
一是显著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劳动强度,缓解了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挥了基础作用。现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明显,难以承担重体力劳动,农民在观念上也更加期待有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重要因素。目前,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比较大的环节,多数都实现了机械化替代,农民种粮不再是苦力活,提高了种粮意愿,减少了土地撂荒,促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二是推动了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为粮食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应用发挥了载体作用。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化和载体,当前,现代意义的精耕细作需要依靠农机来实现。近年来,以农机为载体,精量播种、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播后镇压、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显著提高了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例如:农机深松整地可以使来年小麦、玉米亩均分别增产100斤、200斤。水稻机插秧每亩比人工插秧增产100斤左右。
三是加快了农作物抢收抢种作业进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重要农时的粮食生产中发挥了主力作用。1台小麦联合收获机能替代100个劳动力,再也不需要男女老少齐上阵、弯腰挥镰割小麦。依靠人力,一个地方夏收夏种要搞1个月。现在“三夏”,150多万农机手和50万台收割机就承担了全国冬小麦主产区的抢收任务,很多地区夏收工作用了不到10天就完成了。近年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地区,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两作接茬的收、种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10-15天,将“三夏”变为“两夏”,为粮食生产赢得了更多的宝贵农时。东北地区,推行机械化玉米播种、水稻插秧,抢了积温。
四是提供了农业防灾减灾的装备支撑,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为实现粮食生产抗灾夺丰收发挥了保障作用。2011年各地组织2280多万台(套)农机投入“抗大旱保春管促丰收”活动,累计完成小麦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对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发挥重要作用。
宗锦耀强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保障粮食丰产丰收,核心要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农业机械化都承担着重要使命。只有培育以农机作业能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依靠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和引领的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化的农业科技,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才能解决好怎样种好地的问题。
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将按照中央和部党组的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攻坚克难,下大力气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加快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协调推进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力争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2020年达到70%,基本实现机械化,为粮食稳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2-6-25/22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