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直抒己见论中心发展 献计献策话行业未来


何苗

在1月7日举行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年度会议上,来自与农机化相关的行政管理、科研、教育、推广、鉴定、协会、学会、报社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心一年来的工作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对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就农机化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整合资源 开门办中心

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建议,中心要整合资源,打造出一个行业内外交流的新平台,这样不但有利于农机农艺融合,更有利于推动农机行业发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希望中心力争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议中心首先整合校内资源,将经济、生物等方面专家和科研成果与农机成果有机结合。

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张岩松认为,“整合资源”不仅要体现农机要向农艺“开门”,农机化本身也要“开门”。目前,农机行业发展范围更加宽广,畜牧机械、林业和水利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开始出现在农机推广目录中,中心也要在研究中逐步涉及到这些农机具种类的“新成员”。张岩松介绍,目前其他行业的设计规划也在逐步考虑农机化作业的实际情况。国内1200多个县开始着手将分散的水利设施逐步集中,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将机耕道、进出口通道设置问题纳入思考和设计范围中。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建议,中心不仅要立足校内,更要面向全国、面向国际,要成为国际化的中心,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打造国际化的平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当前,一些国家将我国作为战略基地,粮食、棉花等作物的生产向我国转移,在这过程中农机行业可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目前农机行业与国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一些大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所以农机化科研也要“走出去”,开阔视野。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重视产业体系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建议,中心要抓住农机化发展处在最佳时期的机遇,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加强产业体系研究,将农机专家、农艺专家的观点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玉米、水稻、甘蔗、棉花等产业体系的研究团队。罗锡文院士表示,以前大学里的农机教学人员不知道政府的部门要求什么和农民需求什么,同时政府和农民也不知道农机化科研人员能做什么。而今,当农机行业受到肯定和重视之时,农机人在加强研究的宏观性、前沿性和区域性时,更要增加“农机化和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缺乏研究行业发展的专家。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但是水稻单产却并非排在前列。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家对生产、技术和具体情况来做梳理和制定发展战略。

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表示,当前农机农艺融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农艺专家的重视。他在与农艺专家交流后了解到,一些农艺专家在研究农艺同时也在关注农机化技术和机械。因此,2012年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将同中心一起,按照农作物品种分类,建设专家体系,从育种、植保到收获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着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

加强农机“硬件”研究 解决薄弱环节

方言副司长在发言中还建议,中心要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着重加强农机具的科研和制造研究。她认为,当前是农机化发展的好时候,农机行业有很多成绩,不能仅局限于农机化用综合水平来衡量农机化的发展。农机化部门要向工商部门出题目,告诉他们农机化需要什么样的装备;同时,也要对农艺部门提出要求,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目前国内生产的农机具质量和性能还有待提高,要提醒农机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今年起,部分进口农机产品关税大幅度降低将对国内农机制造业造成巨大冲击。农机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即农机科研具备竞争力。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主任徐小青则表示,中心应该着重关注农机化薄弱环节,着力提高薄弱环节农机具的性能和可靠性。他以大豆机械化的发展举例,2011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有所萎缩,原因之一就是生产成本不能与收益成正比,特别是在收获环节,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如果有性能可靠的大豆收获机具就能解决生产成本和收益的矛盾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机具 水稻 大豆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