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加强技术支撑,加快保护性耕作发展


中国农大副校长、教授 孙其信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中国农业大学最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免耕覆盖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小麦收获之后玉米的免耕播种和玉米收获之后的小麦免耕播种,称之为免耕覆盖技术。现在看来,当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还很不到位。1992年开始,中国农大正式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开始在山西省开展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在这方面,中国农大起步比较早。经过十年的努力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具的研发,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保护性耕作是在留茬的基础上进行耕作,容易出现秸秆堵塞机具的问题,必须很好地解决秸秆切碎问题。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在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关键部件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圆盘切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推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近几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农大就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农田沙尘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监测。虽然仅仅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已经初步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农田沙尘50%以上。应该说,保护性耕作技术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利国利民,对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进一步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我仅从技术研究的角度,提三点建议:

第一、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应该进一步加大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力度。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国家财力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1.5%。应该说,目前中国确实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时期。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大对从事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示范、科技、研发工作的投入。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方面的投入应该说还远远不够。中国有10亿亩旱田,而据报道,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只有2000多万亩,离普及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当然有宣传宣传不到位、农民接受需要时间等问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制约了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推广。我国的土地状态及版本,决定了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很快转变为大规模农场经营方式,在当前小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仍然需要有大的投入。

第二、从国际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在机具和农艺方面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应该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为此,我们建议在国务院和农业部的支持下建立国家级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中心。

当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是机具研发问题、农艺技术与机具如何更好适应、配套的问题,大量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普及。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于1999年成立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但是必须看到,这个级别和力度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协调国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大国内的协调力度,应该有个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来协调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术体系。

第三、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社会、环境效益监测。科技部已经启动了国家级野外台站建设计划,农业部也有部级野外台站建设计划。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专门的社会、环境效益监测还远远不够:点不足,人不足、技术不足。所以我们呼吁:对这项技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长期的定位监测,以便更好地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各种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耕 耕作机具 玉米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