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在寺院栽种菩提树,除了表示信仰的忠坚和虔诚之外,主要还是为了纪念佛祖得道成佛。
可是,真正的菩提树只适种于热带、亚热带,在我国只有华南、东南沿海一带才适宜生长。因此佛门弟子只好选用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树种代替菩提树。如南方的一些寺院,选用无患子树代替菩提树。这树广东人称木榄子,四川人叫油串子。该树果核黑色、十分坚硬,可作念珠,被视为吉祥之物,佛门也把这种树称作菩提子树。北方一些寺院,则多选用珍稀名贵的银杏树代替菩提树。银杏树高大雄伟,寿命长,被誉为“中国的菩提树”。可是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以上几个树种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现北京法原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的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该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据说这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
相传藏族地区佛教大师宗喀巴诞生以后,在他出生的地方长出一棵白旃檀树(暴马丁香树)。它根粗叶茂,树上生有约十万个叶子,每个叶片上都能自然出现一尊狮子吼佛的形象,就连树皮上也会出现许多天然身像及字迹,故名“衮木”(意为十万身像)。这棵不寻常的白旃檀树(暴马丁香)被佛教信徒誉为菩提树。
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宗喀巴在西藏学经,他父母由青海去信,催他回乡探亲。宗喀巴收信后考虑:回青海路途遥远,影响学经,决定不返故里。于是派弟子送去信一封及用鼻血绘成的个人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轴。信中说:“若在我出生的地方,以十万尊狮子吼佛像及菩提树(暴马丁香树)为中心,建一座佛塔,则如同亲晤儿面。”他母亲收到此信后,十分悲恸,便将两尊画像虔诚供奉。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其信徒的资助下,依照宗喀巴大师的嘱咐,以白旃檀树(丁香树)为中心,建了一座佛塔叫塔尔大灵塔。后因塔之盛名,于明嘉庆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又在建塔的地方造了一座寺院叫塔尔寺。寺内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等十余座大型建筑,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该寺昌盛时僧人达一千余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此后,暴马丁香就被西北一些地方的佛门视为菩提树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9/hq_17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