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四川内江:干部帮忙出点子 老汉带动村民稻田养鱼


   他,昔日是威远县东联镇佛尔岩村支部书记,如今是各级干部长期关心的贫困户,更是一名受人称赞的勤快人。

  因为独子多年患病,66岁的党员贫困户陈华明和老伴李秀芬多年来一直过着紧巴巴的生活,烦心事一件接一件。

  精准扶贫行动中,有了各级帮扶部门和村两委干部的关心帮助,陈华明发挥老党员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正大步迈在致富大道上,家里的喜事和笑声逐渐多了起来。

  一筹莫展时,声声问候暖人心

  佛尔岩村14组的几口堰塘旁,就是陈华明的家——几间红色的砖瓦房。其实之前陈华明家并不穷,由于老两口非常勤快,早些年也有些积蓄,他家还是村里第一个修建砖房的人家,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但是其儿子15岁那年患上的一场疾病,让这个家长达二十年都笼罩在消沉的阴霾中。“他年少时受到不明原因的刺激后,精神就变得喜怒无常,有时候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有暴力倾向。”提起儿子的病,陈华明一脸无奈,他举起左手说,“有一次儿子犯病时拿刀要砍人,我去阻止他时,刀子不小心割断了我的手筋……这只手至今都无法提重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医好儿子,陈华明夫妻俩每月需要支付高达900余元的治疗费。3年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巨额债务。能借钱的地方都借了,筹不到钱只好放弃治疗,儿子的病时好时坏,家里的钱刚挣到就用在治疗上,陈华明一家因此长期生活拮据,一家人的精气神也提不起来,尽管有村干部以及左邻右舍的照顾,但苦日子似乎看不到头。

  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后,陈华明又看到重生的希望,“县人大的领导经常带礼品来看望我,并鼓励我树立生活信心;县审计局干部多次给我送来了新衣服和床上用品,经常询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村‘第一书记’徐吉锋和村干部常来我家,大事小事都上心过问,还经常帮我养鱼喂鸡干农活……”陈华明坦言,在老两口年岁渐高认为致富无望而心灰意冷时,是扶贫干部的关怀与帮助,让这个家重新燃起向往美好生活的火苗。  

贫困潦倒时,扶贫鱼苗送上门

  正对着陈华明家的大门,就是一片面积约3亩的鱼塘,那里承载着陈华明的致富梦。在驻村干部们的指导和帮助下,陈华明从今年起开始养鱼。鱼塘是由陈华明侄儿的稻田改建而成的,而塘里的5000尾鱼苗则是今年6月份,县农林局赠送来的扶贫鱼苗。

  “鱼塘里喂有鲤鱼、草鱼、鲢鱼等鱼,每天喂的都是粮食和青草。”陈华明端着一盆玉米,手法娴熟地往鱼塘里撒去。这片鱼塘承载着陈华明一家人致富的希望,是他每天都会去好几趟的地方。

  “再过些日子,等鱼儿长大一点时,就可以邀请钓鱼爱好者前来钓鱼了。”在驻村干部的建议下,陈华明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打算先开通垂钓服务,然后明年再整理出一小块稻田,自己在家培育鱼苗。“到今年底时,鱼塘里的鱼全部打捞起来,预计可以卖到3000元,而到明年时,鱼塘里的鱼就可以卖到一万多元。”

  除了自己养鱼外,陈华明还带动了村里20余户57人进行稻田养鱼,每亩至少能为村民增收1000元。

  此外,陈华明家里还养有2头羊、50只土鸡和37只土鸭,加上他养的鱼,预计今年能收入20000元左右,摆脱贫穷的困扰。

  县农林局派来的驻村农技员周琼英又带来了好消息:今年9月,局里会组织专家进村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村里的养殖户们将集中学到科学有效的养殖技术。

  再谋发展时,党员勇当带头人

  佛尔岩村距威远县城18.2公里,现有村民小组17个,全村有28户贫困户85人。

  现在村里着手做好两个工程,一是借“佛”生财,佛尔岩村拥有唐朝时期建立的千年古佛,围绕“千年大佛、十里荷塘、万亩秀山”,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借“佛”的名气吸引城里人来访古、钓鱼、赏荷花、买生态农产品;二是靠地致富,大力发展柠檬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和稻田养鱼产业,让村民在地里、田里找到“票子”,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陈华明的党员示范作用已经初见成效,除了自己养鱼外,他还带动村民,进行稻田养鱼帮助村民增收。

  由于佛尔岩村12、14组基础水利设施条件较好,在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们的大力鼓励下,更多的村民在砖砌田埂的稻田里养鱼,现佛尔岩村稻田养鱼的农户达50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柠檬 玉米 粮食 草鱼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6/hq_166349.html

  • 玉米小斑病分布
  • 玉米小斑病
  • 玉米大斑病分布
  • 玉米螟
  • 玉米螟1
  • 玉米螟2
  • 玉米螟3
  • 玉米蚜
  •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小斑病
  •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