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投料时水面有油花,是好事还是坏事?揭秘水产“老油条”忽悠和防忽悠之术


     

       在投料时,细心的养殖户有时候会发现水面会泛起油花(油脂的痕迹),往往很疑惑,就这类情况询问业务员的话,可能会变得更疑惑:

  如果这个料恰好是被问的这个业务员的,大部分会说这个是好事啊,看到油花说明鱼油用量足啊,有些“经验老到”的业务员往往还会乘机发挥一番,说自己的饲料油脂是深海鱼油,而且鱼油添加方式是“内喷油”、“饲料经二次熟化”等等高大上的方式,所以稳定油脂不容易流失等等……

  如果这个料恰恰好是所问业务员的竞争对手饲料,业务员往往会说: 油冒出来不是好事,会污染水质,油膜覆盖水面还可能影响空气中的氧气溶解进水体里面。有些“经验老到”的业务员往往还会故作神秘:“这种料有可能是采用外喷油工艺,所以油脂容易流散在水里面难以让鱼虾吸收利用到……”

  饲料油脂为什么看起来差异明显?投料时看到水面有油花是好事还是坏事?

  饲料中的脂肪除了为养殖动物提供能量外,还提供必需脂肪酸。陆生动物可以利用糖类物质产生机体新陈代谢所需能量,但水生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对糖利用率很低,因此脂肪酸对水生动物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合成很少,必须由食物提供。脂肪还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要先溶于脂肪才能被肠道吸收。此外脂肪对饲料的制粒、养殖动物的生长、饲料转化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主流的水产料里面:虾料脂肪含量6%左右、海水鱼脂肪含量6%左右、石斑鱼脂肪含量8%左右、混养料、罗非鱼料脂肪含量3%左右。饲料生产中添加的脂肪种类:高端料以鱼油为主、中高端料以鱼油+豆油等植物油的混合油为主、低端料以植物油或陆生动物油脂为主。

  饲料的的油脂会随着添加工艺的不同而差异巨大,含油脂6%左右的虾料属于颗粒料,大多采用:

  1、制粒前的二次混合时在混合机内添加油脂的方式,混合机内的油脂添加量不超过3%,如果超过3%,会造成颗粒软化,甚至难以成型(油脂添加量超过3%的,其超过部分可在制粒后喷涂)。

  2、也有部分采用制粒调制室添加油脂的方式(油脂的添加量也不宜超过3%)。如果在调制室后安装一熟化罐,就可以增加调制时间(15~20min),也就是俗称的“二次熟化”、“后熟化”(“二次熟化”、“后熟化”有利于制粒、消化吸收,油脂分布也会更均匀)。

  此两种方式生产的虾料都是制粒前或制粒中添加油脂,也就是俗称的“内喷油”,生产出来的饲料油脂看起来比较少(手抓过后虾料后基本也没有什么留下油迹)。相比之下膨化的罗非鱼料虽然含油量只有3%左右,但看起来油脂丰富,手抓过料后残留的油脂也比较多。这是因为膨化料的油脂添加大多采用制粒后的表面油脂喷涂方式为主,也就是俗称的“外喷油”(分为滚筒喷油、模外油脂喷涂、真空喷油等方式,真空喷油效果最好但成本最高),加上膨化的制粒温度比较高,油脂分布会比较均匀。

  所以,如果是虾料等采用“内喷油”的颗粒料,投到池塘里面一般很少看到油花,偶有所见也可能是水温高或某批次油脂含量略高等原因。因为此类俗称“内喷油”添加油脂方式会极大限度地避免油脂流散到水体中,偶尔观察到水面的油花对水质的污染或溶解氧的影响都微乎其微,流失部分也可以直接忽略不计(我们直接将虾料长时间侵泡在碗里面都很少发现浮起来的油脂)。因此,此类粒料投到池塘后偶尔看到水面泛起些许油花可忽略,甚至可以被“忽悠”成好事!

  如果是膨化料,大多采取“外喷油”或者“内喷+外喷油”的油脂添加方式,制粒后的表面油脂喷涂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看到投料时池塘水面油花多,就要注意油量的多少是否影响水质与溶解氧。需要注意:1、产品标示的粗脂肪含量少(比如罗非鱼等粗脂肪含量低的饲料),但投喂时水面油花多,说明油脂流失多;产品标示的粗脂肪含量高同时观察到投喂时水面油花多,可能是饲料只采用外喷油的方式,仅表面喷涂油脂易流失,或者存在喷涂不均、部分饲料油脂多、部分饲料油脂少的现象;2、是否水质、底质等影响造成吃料慢,饲料在塘底浸泡时间长致使脂肪溶失的问题。

  也就是说膨化料投喂时观察到水面油花多往往并不像大多数业务员忽悠的那样:“油多是好事”,看到水面油花多并不代表饲料油脂含量高,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加工工艺等影响造成油脂流失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膨化 检测 溶解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