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颤抖病
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皮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亦有人称此病为“环腿病”或“弯爪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此病对河蟹危害极大,发病较快,死亡率也高,病程从症状出现到濒死仅2-3日。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二龄蟹,当年一龄蟹发病率较低。
预防与治疗方法:对河蟹“颤抖病”的病因,有人从病蟹体内分离出细菌,于是提出了“细菌”;另有人分离出病毒,因此提出“病毒说”;还有人因分离病原体未成功,由此提出“环境说”;更有人综合上述各种学说,提出“多病原说”。病毒说认为此病传播存在三种途径:一种认为此病为病毒入侵河蟹血淋巴系统所致;一种认为是病毒破坏神经系统导致河蟹颤抖病发生。另有一种认为此病与水体中生物体有关,鱼虾可能是其病毒携带者。三种观点对病源传播途径看法不同,却都有一种共同认识,此病原体非病毒莫属。
防治河蟹“抖抖病”要切实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铺。治疗上采取外涉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防治药物使用,见相关药物介绍。
二、黑鳃病
症状及危害: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生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鳃部颜色的变化上,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此病为叹气病。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预防与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保持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对塘底多的淤泥应予清除。
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20PPM;同时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3、治疗时可用生石灰连续全池泼洒2产供销,每次用量为20PPM。
三、腐壳病(甲壳溃疡病、壳病、锈病)
病状及危害: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因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后被一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能够消化几丁。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它细菌或真菌感染。
预防和治疗方法:
1、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有发病预兆时用15-2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2、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
3、发病池用2PPM的漂白粉全池遍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添加量为1克-2克/公斤饲料,连续3-5天为一个疗程。
4、重病蟹要立即除掉,以防止疾病蔓延。
四、烂肢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的起因是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预防与治疗方法:
1、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勿使河蟹受伤,以免被细菌感染。
2、放养前将河蟹置于5%食盐溶液中浸浴数分钟可防止此病的发生。
3、发病后可用0.5PPM的土霉素全池泼洒,可控制此病的蔓延。此外尚可15-20PPM生石灰连续泼洒2-3次。
五、水肿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死在池边浅水处,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细菌感染。
预防与治疗方法:
1、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
2、经常添加新水,并多喂鲜活生物饲料和新鲜菜叶。
3、治疗该病可用0.5-1PPM的土霉素全池泼洒。
六、蟹奴病
症状及危害:蟹奴病是专门寄生于河蟹腹部(胸板)或附肢上的一种寄生虫,长约2-5mm、厚约1 mm,体扁平、圆枣状,乳白色或半透明,属甲壳动物,以吸收河蟹体液营养为生。幼体时能钻到河蟹腹部刚毛处生长出根状物,有时遍布蟹体,甚至进入内部器官。感染强度是3-4个到20-30个不等,发病季节一般是7-10月,9月份是发病高峰。该病虽不会引起河蟹的大量死亡,但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雌雄难辩。蟹奴严重寄生时,使河蟹肉变得恶习臭而不能食用,俗称“臭虫蟹”。该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淡水池塘中(盐度在0.1%以上)发生,尤以沿海滩涂的河蟹养殖区发病率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6/hq_16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