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抛光过程中创意性地融入了稻叶精油和米糠油后,令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的试验田里生长出的“南粳46号”大米不仅具有油光光、亮晶晶的外表和扑鼻而来的清香,口感上更具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南粳46,这种被誉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的米种,不仅在“硬件”上做到口感第一,在沿用了江苏省农业技术“稻米产供过程安全管控技术”后,用药次数和农药残留也大大减少,在“软件”上也初步实现了稻谷高产、稻米安全、环境生态安全的改进目标。
稻米栽种有了“规范组合拳”
江苏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面积小,人口多,稻米作为最重要的主粮,高产与安全对江苏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的风险,是对江苏省稻米质量安全的两大影响。
从 2013 年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以下简称食检所)参照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适合江苏粳稻产业的安全化、优质化配套关键技术,今年实现初步突破。一套分别针对苏南、苏中、苏北的的保障优质稻米产供全过程的安全管控技术规范初步形成,并在全省十多个基地示范。
据省农科院食检所专家王冬兰介绍,这套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的风险,从而提高优质稻米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调整水稻中后期整体用药策略,开发了处理药剂技术、水稻中后期安全用药组合+配套施药技术。制订了从种子处理到农药助剂及器械选择等环节的4套减药的操作规范,能适应江苏主要优质粳稻生产地区。
减药减肥 生态先行
“长期大量施用农药,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食物安全问题。”食检所博士卢海燕表示,由于区域气候特点,尤其在优质水稻的生长期里,病虫草害屡见不鲜。为了保护高差,江苏区域的稻田用药常常较多。“大量的农药会长期残留于土壤中,同时进入生物组织,并在食物链中不断传递富集,除了对稻田害虫,对害虫的捕食天敌、寄生性天敌、土壤生物、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的生存威胁。”
在沿用“稻米产供过程安全管控技术”后,农业专家对施药试验点的有益生物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安全用药处理中,蜘蛛和隐翅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常规用药处理——安全用药对保护稻田后期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太仓市东林村不仅率先使用了“稻米产供过程安全管控技术 ”,更结合自身循环农业特色,对“减农药、减化肥”的目标进行了“东林改进”。 以羊肉加工食品为主要产品的东林村,喂养羊群的饲料,正是被视为“田间废弃物”的秸秆——东林村曾投资3600万元从韩国引进秸秆饲料生产设备,从秸秆的粉碎、打捆到用稻麦秸秆发酵,混合豆渣等粮食肥料的搅拌,均有机器代工,生产出含有益菌的“秸秆饲料”。
秸秆饲料过腹再还田——在东林村的有机肥料部,村内每年生产的20000吨羊粪在发酵后,更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有机肥料。“过腹还田的羊粪能极大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省去了我们花费农药的使用。田养畜、畜肥田的绿色循环养殖,不仅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更减少了农药和焚烧秸秆对生态的破坏。“东林村村支书苏齐芳说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5/hq_16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