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苜蓿产业发展“热”中需“静”


  去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振兴奶业发展苜蓿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形势如雨后春笋,各地种植苜蓿的热潮此起彼伏,过去商品苜蓿种植面积不到20万亩,现在已经发展到200万亩,甚至单独项目达到20万亩的规模也屡见不鲜。

  苜蓿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牛奶质量的提高,对减少牧草进口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地在发展苜蓿时缺乏科学规划,苜蓿种植、耕作、加工所需的设备、品种不配套,以及农艺不配套,观念跟不上,在发展现代苜蓿产业中出现投入资金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以种植苜蓿为名圈地的现象。

  从事草业工作20多年的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副会长、百绿国际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谷说,近年来美国苜蓿进入我国的数量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4000吨达到目前的50万吨,说明苜蓿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更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对草的认识开始转变,长期以来人为割裂“草畜”的观念逐渐在打破。

  然而,就一个行业来说,健康的发展不应该是一场一哄而上的运动式发展,需要客观理性地了解苜蓿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技术内涵。陈谷说,为了“草业现代化”盲目的追求西方的模式特别是泛美模式,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苜蓿是排在主要的“农作物”之列。在美国苜蓿就是三大农作物之一。不难理解,苜蓿的种植条件或立地条件国内外相差甚远。因而,国外的苜蓿种植技术、装备等如果与国内发展苜蓿产业不能相互配套,就会出现投入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种植技术和装备,根据国情、省情、县情因地制宜发展苜蓿产业,才是最佳途径。

  陈谷认为,在发展苜蓿产业中需要理清以下几个基本观念:一是苜蓿产业需要全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协调。苜蓿从选地、整地、种地、收割、翻晒、打捆、捡拾、二次压缩、运输、深加工等都需要协调作战。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个配套,配套不当,则造成惊人的浪费。也就是说,从选地开始就要处理好农艺技术的问题,不能配套适宜当地条件的农艺技术,那么后续的配套就经常出现盲目性。

  二是苜蓿种植必须适度规模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种植苜蓿需要一个适度的规模,因为种植苜蓿收获的目的物是茎秆和叶片,这被称之为“营养体农业”。它与以收获籽实为目的“籽实体农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营养体农业”需要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内贯穿作业,因此需要更精细的田间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田间的“收、晾、打、拾、运、储”要比单纯的种植需要更精细的计划,而且受自然天气的限制更大。人们总是在产量与质量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一味地追求质量或一味地追求产量只能适得其反,这充分说明了农艺技术在苜蓿种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整个生产环节都必须依靠现代农业装备来实现,一般来讲,装备越落后设备利用率就越低,人力成本就会越高;先进的装备生产效率高,单位成本会大幅度下降,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没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就无法体现现代草业的特色,靠传统的农业方式是无法实现苜蓿生产的高效和高质的。

  三是苜蓿品种不是万能的。紫花苜蓿品种繁多,也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美国对苜蓿品种的分类,一般将苜蓿品种分为二大类和九级。一类是直立型的以割草为目的的苜蓿品种,还有一类是以放牧为目的的苜蓿品种。归纳起来,可用“二纵九横”来表述,“二纵”指的是放牧型和刈割型,“九横”指的是秋眠级1~9级。但是这种秋眠级的定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澳大利亚和南半球的育种家培育的品种,培育出了“美国标准”秋眠级10~12级的品种。据了解,秋眠级与苜蓿的刈割次数呈现出了极其规律性的相关性,这就是秋眠级为1级的全年只能收割1~2次,而秋眠级为10级的就能收割10~11次,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同秋眠级的产量差别。而同级秋眠级的品种之间,其产量的差别并不显著。此外,所谓的多叶苜蓿和耐寒指数(1~6级),是美国推广的“新概念”,并没有得到世界苜蓿界的认同,我们没有必要盲目跟风。陈谷强调,“三分品种七分管理”,品种之外的种植管理和农艺措施对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常说优质牧草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绿色黄金”,是奶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但是,种植苜蓿毕竟不是“种植黄金”,不可能在忽略了“水、肥、气、热”这四大种植要素的情况下,还能取得高产高效。“撒一把种子就能发财”无疑是梦想!例如在内蒙古阿鲁科沁旗的众多种植户中,当地的一个农民合作社种植的“皇后”紫花苜蓿在畜牧局和草原站的技术支持下,第一茬干草单产突破了每亩500公斤。与其他种植企业相比,产量增幅超过50%,这就是农艺技术的力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饲料 立地条件 整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