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转]孔令传:关于完善品种管理制度的若干思考


关于完善品种管理制度的若干思考

孔令传(2015年7月30日与伊春会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种业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品种管理是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热点、焦点问题。根据会议通知要求,结合种子管理工作实践,就完善品种管理制度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完善品种保护制度,保护科技创新积极性

     目前国际种业竞争,实质上是种业科技的竞争。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孟山都公司、先锋公司等,都是凭借强大的生物育种技术优势,占领世界种业市场,也对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我国农作物育种单位和人员数量庞大,远超欧美发达国家,但绝大多数所从事的是模仿性育种,而非创新性或原创性育种,低水平重复,80%以上属于同质化育种。究其原因,是没有严格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致使大多数种业企业缺乏育种创新的意愿。种子是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现代生物技术载体,竞争对手只要窃取一粒种子,就等于窃取了你潜心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只要稍加改变,“新成果”就出来了。

     目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采用的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版本;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没有对育种者的原创资源和技术实行严格保护,承认模仿性、同质化的品种权。由于资本逐利性,长此以往,从事原创性育种研发的人会越来越少,低水平重复性的育种越来越多,整个民族种业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这个事关民族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不解决,振兴民族种业就是一句空话。

     提升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一条就是严格保护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即严格保护育种者的权利,这是首要和根本的。这就需要完善现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可以参照《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相关规定,对植物新品种权追加到其派生品种(即模仿性、同质化品种)。做到这一条,就容易调动种业企业和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大家就有意愿去进行创新性育种研发了,品种同质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种业企业间的竞争就被引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正确轨道上来,民族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一天天提升。

     2.改革品种审定制度,保障种企发展自主权

     品种和种子构成种业企业的产品链。产品战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和投资几百万乃至千万元才可能培育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品种。

     任何品种都有缺陷,都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改良、更新换代,提高农民用户满意度,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正像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不停地更新换代,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成功的关键是企业产品开发的自主权。但是,我国的种业企业缺乏这些自主权,所有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都需经过品种审定这一关,主要由品种审定委员们用投票来决定,这个过程要3-4年。如果没有通过品种审定,这十几年的时间便付之东流,上千万元的投入就打了水漂。更为要害的是企业战略的实现没有计划性保障,这样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品种审定制度出台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为我国种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冷静分析品种审定制度,确实存在一些不可视而不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种审定方法科学性缺陷,第一是品种试验方法科学性问题,过于强调试验的统一性,对品种特异性和市场细分特性这些核心问题考虑不够;第二是品种审定缺乏刚性的标准加以规范,主要由委员投票来决定,育种者缺少透明的信息,存在“恐惧”心理,品种审定难以发挥育种科研的“指挥棒”功能。二是品种试验环节管理缺陷,主要是试验数据的真实性问题。极端的看法是“花钱买产量”,这可能有些片面。但参试品种的利益攸关方频繁到试验点“跑点”的问题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不可视而不见。如果引发了“劣币逐良币”的放大效应,使大部分的试验数据水分较大,品种审定的公正性与合法性就不复存在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种子 品种审定 核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