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马铃薯环腐病的预防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黄眼圈,转圈烂,病原菌为棒状细菌。主要传染源是带病种薯。因此,伴随我国各地种薯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发病率高的地块大幅度减产。在贮藏期间,继续危害,严重时导致块茎腐烂,降低块茎的经济价值。

·主要危害

    马铃薯的维管束组织,造成死苗,死株,块茎腐烂。田间马铃薯植株如果被环腐病浸染,一般都在开花后出现症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到全株。初期叶脉间褪绿,逐渐变黄,叶片边缘由黄变枯,向上卷曲。常出现部分支叶萎蔫。另外还有一种是矮化丛生类型,初期萎蔫症状不明显,长到后期才表现萎蔫。这种病菌主要生活在茎和块茎的输导组织中,所以块茎和地上茎的基部横着切开后,可见周围一圈输导组织变为黄色或褐色,或环状腐烂,用手一挤,流出白色菌脓,薯肉与皮层即会分开。

    虽然种薯切刀是扩大传染的主要途径。但切刀消毒不能有效的防止马铃薯环腐病的传播。因为约有60%感染了环腐病的块茎,不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仅凭肉眼是很难发现的。对这部分难以发现症状的种薯,就会误认为是健康的种薯而不进行切刀消毒。实际上,通过切病薯的刀已经又扩大了环腐病的传播,新感染环腐病的切块,在田间继续表现症状,并再次传播到新生块茎中。通过切刀消毒,不会减少田间环腐病发病率。因此,切刀消毒对于防治环腐病的作用是极小的。

·防治方法

    严格检疫,首先要对种薯产地的种薯进行检疫,严格禁止病薯调入或调出。凡发现有环腐病的地块生产的种薯,应转为商品薯处理。

    种植抗病品种,可在病区推广。

    提倡用小整薯播种,不用刀切,避免切刀传病。

    播种前进行晒种催芽等,对种薯进行处理,可以提前发现病薯,坚决淘汰。

    对容器严格清洗和消毒,盛过病薯的筐、袋、箱等都沾染了环腐病菌,应进行严格消毒,消除病原。可用次氯酸钠、漂白粉等进行浸泡或刷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传播 腐烂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