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源县,苹果、花椒、核桃等带动广大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坝区和二半山以下区域,而全县6.3万农村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高山及二半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时时牵动着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扶贫部门的心。
当前,在盐源县棉桠乡、白乌镇,人们忙于修筑引水灌渠,铺田间机耕道……总投资6443万元的马铃薯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盐源县资金规模最大的扶贫项目。
产业发展推动扶贫工作
棉桠乡、白乌镇地处二半山区,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缺乏,科学种植技术推广难,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做好棉桠乡、白乌镇的产业扶贫工作,将对做好全县高山、二半山扶贫工作起到极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为此,盐源县因地制宜,按照省州财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试点工作要求,确定马铃薯产业作为财政扶贫资金试点工作支持项目。
5月立项申报,并获批准:投资6443万元,在白乌镇长坪子村、柯登村和棉桠乡棉桠村、核桃园村、狐狸洞村、木邦营村、塘泥村建立3.5万亩马铃薯产业扶贫连片核心示范基地。盐源,扎实开展以示范辐射带动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推动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扶贫工作。
修建引水管渠81.9公里,田间便民路50公里,项目区内2614户万余人的饮水和350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将得到解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住房、交通、饮用水等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为环境优雅、村容村貌整洁、农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明年9月全部建设项目建成验收。
“在基地建设中,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土肥技术推广等工作。三年后,项目区马铃薯亩产可以提高600多公斤,总产值由原来的2646万元增加到5985万元,人均增收259元。通过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县马铃薯总产量将达5.28亿公斤,总产值达3亿多元。”县扶贫办主任负责人对项目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打造全省马铃薯产业第一大县
盐源县土地资源富集,现有耕地面积110万亩,适宜马铃薯种植的面积达40万亩以上。2008年,盐源县成功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省农业厅将盐源县定为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马铃薯基地。2009年,盐源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2.9万亩,位居全州第一。
在示范基地建设中,该县以主导产业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整合农机、国土局、财政、扶贫、交通等部门的支农资金3229万元,和扶贫资金一道,用于实施“水、路、电”三通、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美化村容村貌、新增耕地面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购置拖拉机,种薯补助,发展村级互助社,推广科学技术。
为切实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盐源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担任领导组长,县长和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盐源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任务与绩效挂钩的方式,将各项工程任务纳入相关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以项目村为项目建设主体,积极调动当地村民参与,并给予补助,让村民既能在建设中受益,也能在建设后受益。
此外,该县还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三集中”原则要求,统揽涉农部门项目申报,统一审批拨付资金;对批准项目的资金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协调实施和建设,统一进行验收。并通过落实项目资金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县级财政报账制等制度,加强了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和产业扶贫整合试点工作监管制度,确保事事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解决马铃薯加工企业收购资金短缺,扩大加工企业生产规模;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确保薯农“种有所卖,种有所收”;成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形成良性循环的服务体系。
依托资源,奋力拼搏,盐源县绘就马铃薯产业发展蓝图:三年后,成为全州第一大种薯生产基地,打造全省马铃薯产业第一大县。通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变马铃薯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带动养殖业、食品加工业、运输业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发展,从而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真正起到产业扶贫的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3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