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银耳菌种技能大师带动一方菇农致富


  每年的8月份至第二年5月份,古田县就进入食用菌栽培的农忙季节。为了保证菌种不受温度升高的影响,银耳种植户经常会在凌晨来张汉文的银耳研究室拉菌种。在这个季节里,张汉文常常晚上八九点就上床睡觉,然后凌晨两点钟爬起来,一直到种植户将菌种全部拉上车,才算忙完。30多年的银耳制种生涯中,这已经成了他最常见的工作环节。

  张汉文今年已经62岁,他依旧在食用菌制种行业忙碌着,十年如一日地指导徒弟和工人们工作。

  专一研究银耳制种,30年成就技能大师

  1998年,经过古田县科技局批准,他成立了古田县兴达银耳研究所。尽管只是一家民营科技研究所,但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规范齐全地配备各种生产银耳菌种的设施、设备,拥有占地面积2000平米的厂房,配备冷却室、接种室、菌种培养室等。

  从研究所成立之初,他就专注于银耳制种技术研究,一转眼,他在这一行业上已经走过33个春秋,自己也从一个青年小伙成长为一个技能大师。

  上世纪60年代,张汉文初中毕业,1969年,他上山下乡,插队到农村进行劳动。那时候,辛苦工作一天,才得4个工分,饭也吃不饱。“不过,劳动的艰辛,也磨练了我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张汉文坦言。之后,他回到古田,成为古田县针织厂的职工,1978年,当时古田的食用菌种植刚刚兴起,方兴未艾,颇有眼光的张汉文于是下海,从事银耳种植工作。1984年,张汉文创办银耳菌种场,1998年,成立兴达银耳研究所。

  银耳不是一项很难种植的食用菌,但却是很讲究实践操作。张汉文边生产经营,边摸索研究,终于掌握了基本生产种植技术,特别是菌种的制作技术。

  尽管如此,由于银耳栽培行业的强实践性,从制种到培育成功,期间仍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张汉文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他的菌种在推广过程中,有菇农反映菌丝成长表现不好,生长期比预期推迟了几天,这在菇农种植中其实是常见的现象,未必是他的菌种问题,但他为此连续十几天睡不着觉,经常刚刚睡下,又在半夜爬起来,到菇房去研究。

  张汉文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选定了银耳作为他专注研究的内容,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研究,他研制出了自己的菌种培养液的配方,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银耳制种流程方法。

  “不同一分离法”让银耳周期缩短

  如今,张汉文从事银耳专业技术工作33年,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能承担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解决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现在,许多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已经“退隐江湖”,但张汉文依旧在这个行业孜孜不倦地工作,不断探究创新。

  多年来,张汉文依托他的研究所,进行了多项创新性研究,多项成果总结成论文发表。研究所把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多年来分别承担完成省级《银耳优良菌株选育》、市级《征集野生银耳种源选育优良菌株》、《野生银耳新菌株区域试验》等科研项目八项,均通过验收并推广应用。

  在银耳母种制作分离方法上,张汉文大胆创新,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的银耳菌种分离“专一性”,采用“不同一分离法”,开拓种源,优化种质,惠及众多菇农增收。该研究成果被录入《银耳栽培关键技术百问百答》和《中国食药用菌学》典籍专述中。

  据介绍,银耳与其他食用菌类相比有一个独有的特性,就是银耳的生长需要与一种香灰菌伴生才能生长。香灰菌丝可以把银耳菌丝无法直接利用的木制成分变成可被利用的营养成分。这样就有利于银耳孢子的萌发、菌丝的定植和生长。

  过去的银耳种植户和制种技术人员通常认为银耳与香灰菌的生长是同一性的,即哪一个品种的银耳只能与对应品种的香灰菌交合。但张汉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时候,在某一品种的原种培育过程中,银耳表现较好,而在另一品种的原种培育过程中,香灰菌表现较好。这个问题一度很让他烦心。

  有一天,张汉文突发奇想,这两种品种,能否各取其表现好的部分来配对交合呢?敢想敢做的张汉文当即就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经过几次试验,他发现,不同品种中表现好的菌类可以配对交合,长成的菌种性状表现相当不错,不但比单一品类品相好,而且产量高。经过实际推广,菇农们反映很好,一个月后吐水、出耳,比通常周期提早了两天,他的试验取得了成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银耳 制种 食用菌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