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后,正是晚熟巨峰葡萄采摘上市的时节。在福安市海拔520多米的松罗乡千亩葡萄高优农业示范园区,一箱箱印有“大棚闺秀”字样的葡萄礼盒被装上来自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大货车。福安巨峰葡萄广受消费者喜爱,超过吐鲁番葡萄,被评选为2012年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葡萄类第一名,吐鲁番葡萄屈尊第二。福安巨峰葡萄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5.6万吨,年产值4.6亿元,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60%。
日晒雨淋曾“不受待见”
1984年,赛岐镇象环村农民陈玉章把一棵巨峰葡萄种苗种到了自己的地里,他没有想到,日后巨峰葡萄在自己的家乡遍地开花,成为福安农业主导产业。
福安有8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但多种于屋前房后,粗放露天的传统种植法,使得饱受风吹日晒雨淋的葡萄粒小酸涩甜度低,销售价格低廉。据该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王道平介绍,福安独特的山地环境适合巨峰葡萄生长,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和果皮着色。经过试种和筛选,精心管理的巨峰葡萄比本地种葡萄“卖相”大大改观,80年代每公斤能卖到3、4元甚至更高,价格高于粮食,一时间沿海平原开始大规模种植。
1998年,松罗农民郑柯发到象环村引种,第一个将巨峰葡萄种植到高山上,成熟期较其他区域晚一个多月。到2003年,福安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种葡萄是技术活,许多果农和郑柯发一样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只能靠农业部门派出农技人员手把手“传业授道解惑”,摸索葡萄栽培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露地栽培靠天吃饭的葡萄质差价廉,价格一般在每公斤12元左右。种植多年收益却不大,许多农民离开果园外出务工。
如何让果农增产又增收?福安市政府注意到葡萄二三产业的短板,急于寻找突破口。
“穿衣戴帽”住大棚“珠圆玉润”
2005年,转机出现。郑柯发的6亩葡萄在农技员的指导下,“住”进了钢架大棚。全市普及避雨设施栽培、专用套袋技术、树杆刷白等“五新”技术。巨峰葡萄“穿衣戴帽”“住”大棚,免遭恶劣气候影响,环境好了,病虫害少了,喷药次数锐减。串串葡萄“珠圆玉润”,果实丰满亮丽,品质大大提升,创造了鲜食葡萄每公斤单价20元和亩产值超2万元的新纪录。
新技术给果农带来巨大的惊喜和效益。郑柯发种植的葡萄摘得2010年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
王道平告诉笔者,从1999年始,农业局就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福安葡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研究”。进行“巨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2003年,推出福建省地方标准《巨峰葡萄综合标准》并实施。
2008年,福安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目前,“福安巨峰”已经申报可追溯安全农产品,有完善的质量检测和监督机制。通过了无公害葡萄产地认证,现有2万亩巨峰葡萄基地获得省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2.6万吨巨峰葡萄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
品牌当“嫁妆”价高还抢手
“去年买的(松罗巨峰晚熟葡萄)特别甜,非常好吃。家人都惦记着。赶紧先预订了。记得一有成熟的要马上给我发货啊。希望今年的和去年一样好吃啊!”这是网友在淘宝“苗田细雨”网店上的留言。网店上一盒5公斤装的“大棚闺秀”卖出价163元,还十分抢手。
让“福安巨峰葡萄”扬名并身价上涨,和品牌的运作分不开。福安市通过实施品牌农业这一突破口,把农业资源优势转换为市场竞争优势。
2008年,福安巨峰葡萄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随后申请注册“福安巨峰”产地证明商标。该市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进行了精品包装盒的设计和印刷制作,给消费者一个视觉享受,在大众不经意中树立了“福安巨峰葡萄”形象。
为了把品牌做响,市场做大,该市成立了20个示范性专业葡萄鲜果营销组织,初步建立起包装、保鲜、运销相配套的葡萄产后服务体系和北起山东、长三角,南至珠三角、厦漳泉的稳定市场和销售网点。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葡萄保鲜库30多座,总库容量达700多吨,年保鲜处理葡萄能力达2万多吨。每年销往市外的巨峰葡萄在3万吨以上,销售总额达2.5亿元。
“葡萄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葡萄协会会长晁无疾在福安调研时感触地说。福安巨峰葡萄确实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开设网店,打破了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方式;建立葡萄农家乐、乡村游、休闲农业示范点,人们多了休闲旅游的去处;延伸产业链,在果园里建工厂,美味的葡萄酒丰富了人们的舌头;葡萄高优农业示范园,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农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2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