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毕创族”大学生,丁海洋从常熟理工学院毕业后,就在自己的家乡创立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江苏省绿姝食用菌有限公司。3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的规模从固定资产400万元扩大到1200万元,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成为当地响当当的龙头企业。
梦想在等待
丁海洋的创业梦一直都在。因为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他直言:“我从没想过毕业后去行政或事业单位上班。”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毕业后自己创业。所以,大学里,他一直在谋划着他的创业梦,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
“想法这个东西,一旦有了,越是不去实施,就会越发膨胀”。大二的时候,他和同班同学丁洁翔常在一起探讨创业的事。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做葡萄园和猕猴桃套种生意。丁洁翔家里本身就是做庄园生意的,现成的资源,就差两个人回去经营管理,他们一拍即合。于是,丁海洋挑了个假期,回家跟父母摊牌,说自己打算辍学去做生意。“辍学?”父母很震惊,母亲眼含泪水地将他劝回学校,“你现在要创业还不是时候”。
看到父母坚定的态度和担忧的眼神,丁海洋心软了。他对自己说,“我再等等吧。”回到学校,他将自己的主要时间都用在了专业学习上,每天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就跟着指导教师姚璐晔做食用菌实验。他不敢让自己闲下来,似乎只有这样,他的心情才能平静些,梦想的火苗才不会窜得那么高。
与杏鲍菇结缘
有一次,丁海洋参加了学校组织到菌菇厂参观学习的活动。他和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菌菇生产车间,并听取了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公司的介绍。这看似很平常的一次参观,却把丁海洋压抑着的创业小火苗一下子引了出来。他心想,“利润这么好的项目,又是自己熟悉的菌菇,是不是可以尝试创业?”
参观回来后,他开始专心研究杏鲍菇的栽培技术。临近毕业时,他拿出了毕业论文《食用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方法改进》,这篇论文成为当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之一,后来还发表在《常熟理工学院院报》上。快毕业时,他找到常熟碧溪一家菌菇厂,当了半年的小学徒。这半年里,他不仅学到了关于杏鲍菇栽培的基本知识,还积累了不少车间管理经验。为了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丁海洋跟父母借了几万元钱,在常州郊区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建了一个小型实验室。经过8个月的实验,他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专业的技术,详尽的数据,可观的利润,丁海洋决定将杏鲍菇作为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
寻求新空间
当丁海洋带着他的“菌菇梦”回到家乡时,家乡政府和父母都给了他极大的支持。“绿姝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创业专项资金支持。父母也竭尽全力,四处帮他筹措资金。从租建厂房、引进设备到投入生产,丁海洋分秒必争,只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现在,公司每年净利润达100多万元。
丁海洋今年刚28岁,但他颇具企业管理者的前瞻性和危机感。今年下半年,他开始研究其他菌菇产品,寻求新的利润空间,避免被市场淘汰。对于他个人,他表示自己还想考研,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菌菇梦”走得更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2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