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近30
  年我国水稻总产量表现为增加趋势,自1980年的1.40
  亿吨增至当前的1.96
  亿
  吨,最高峰期为1997年的2.0亿吨(图5)。水稻总产分布的时空变化表明,水稻总产增加区
  占总体变化量的69.4%
  ,而减少区占30.6%
  ,全国趋势表现为水稻总产增加(图7a
  ,表1)。
  高度减少区域主要位于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分别占高度减少量的38.1%、18.8%、
  13.3%及8.0%
  ;低度减少区域则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和四川,分别占低度减少量
  的20.6%、19.2%、11.3%和9.6%
  ;低度增加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江西和湖南,分
  别占低度增加量的21.6%、8.9%、8.8%和7.1%
  ;高度增加区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苏、黑龙江、
  江西和安徽,分别占高度增加量的13.7%、13.3%、10.4%、10.2%和10.1%。近30
  年
  水稻总产增加量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吉林、江苏、江西和湖南,5省增加量占总产增加量
  的52.9%
  ;减少量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浙江和四川,5
  省减少量占总产减少量的
  65.3%。
  持续增加区占变化比例的31.5%
  ,主要分布较多省份为黑龙江和吉林;波动不稳定区
  为32.9%
  ,分布较多省份有四川、广东和江苏;恢复区占22.2%
  ,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
  和湖北;持续减少区占13.4%
  ,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图7b)。三个时段的产量减
  少区分布,1980-1990年产量减少区零星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1990-2000
  年的产量减少区大量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四川等地;2000-2010
  年则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京津地区及四川盆地。三个时段的产量增加区分布,1980-1990产
  量增加区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辽宁等省;1990-2000
  年则主要分布于江
  苏中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及四川盆地;2000
  至今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
  原区和四川盆地。
  水稻面积变化对总产影响的空间特征
  近30
  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空间变化表明,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对总产增减具
  有决定性影响,面积扩展而增产占全部增产量的54.5%
  ,面积萎缩而减产则占全部减产量
  的83.2%
  ,水稻总产量增加受面积变化与单产提升、气候变化、农资投入水平等非面积因
  素的双重影响,而水稻总产量减少则大部分应归因于面积减少(表1)。在省级水平上,种
  植面积减少而减产有显著差异。种植面积萎缩而总产减少占总产量减少超过50%的地区有
  13省份,减产地区有两种面积减少类型,即城市化占用耕地包含上海、江苏、浙江、福
  建、广东、北京,或是更换作物导致种植面积减少包含四川、河北、山西、安徽、河南、
  陕西、宁夏等。种植面积扩展而总产增加占增产像元数超过50%有11个地区,包括河北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和宁夏,增加量最大
  是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其次是吉林和江苏。面积萎缩而减产与面积扩张而增产的空间分
  布具有显著差异性,面积萎缩减产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福建、浙江、上海和江苏南部
  地区,整体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这5个地区的占全国面积萎缩减产变化量的62.3%
  ;面积
  扩展增产主要分布在东三省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山东境内黄河下游部分地区、江
  苏北部和安徽中南部,整体位于中国北部地区,这6个地区占全国面积扩展增产变化量的
  71.7%
  (图8a)。
  4.2
  水稻重心的迁移趋势
  水稻种植重心整体向东北移动,30
  年间移动直线距离达到229.33
  km
  ,累积距离为
  255.34
  km
  ;水稻总产的迁移直线距离为323.38
  km
  ,而累积距离为324.7
  km
  ,水稻总产重
  心的迁移距离和幅度显著高于种植重心(图8b)。1980年水稻种植重心在湖南汨罗境内。
  1980-1990年水稻种植重心向东北移动83.15
  km
  ,1990-2000
  年种植重心继续移动84.84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数据 分辨率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