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网友投稿  2016-08-11  互联网


  近30
  年我国水稻总产量表现为增加趋势,自1980年的1.40
  亿吨增至当前的1.96
  亿
  吨,最高峰期为1997年的2.0亿吨(图5)。水稻总产分布的时空变化表明,水稻总产增加区
  占总体变化量的69.4%
  ,而减少区占30.6%
  ,全国趋势表现为水稻总产增加(图7a
  ,表1)。
  高度减少区域主要位于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分别占高度减少量的38.1%、18.8%、
  13.3%及8.0%
  ;低度减少区域则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和四川,分别占低度减少量
  的20.6%、19.2%、11.3%和9.6%
  ;低度增加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江西和湖南,分
  别占低度增加量的21.6%、8.9%、8.8%和7.1%
  ;高度增加区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苏、黑龙江、
  江西和安徽,分别占高度增加量的13.7%、13.3%、10.4%、10.2%和10.1%。近30
  年
  水稻总产增加量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吉林、江苏、江西和湖南,5省增加量占总产增加量
  的52.9%
  ;减少量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浙江和四川,5
  省减少量占总产减少量的
  65.3%。
  持续增加区占变化比例的31.5%
  ,主要分布较多省份为黑龙江和吉林;波动不稳定区
  为32.9%
  ,分布较多省份有四川、广东和江苏;恢复区占22.2%
  ,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
  和湖北;持续减少区占13.4%
  ,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图7b)。三个时段的产量减
  少区分布,1980-1990年产量减少区零星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1990-2000
  年的产量减少区大量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四川等地;2000-2010
  年则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京津地区及四川盆地。三个时段的产量增加区分布,1980-1990产
  量增加区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辽宁等省;1990-2000
  年则主要分布于江
  苏中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及四川盆地;2000
  至今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
  原区和四川盆地。
  水稻面积变化对总产影响的空间特征
  近30
  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空间变化表明,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对总产增减具
  有决定性影响,面积扩展而增产占全部增产量的54.5%
  ,面积萎缩而减产则占全部减产量
  的83.2%
  ,水稻总产量增加受面积变化与单产提升、气候变化、农资投入水平等非面积因
  素的双重影响,而水稻总产量减少则大部分应归因于面积减少(表1)。在省级水平上,种
  植面积减少而减产有显著差异。种植面积萎缩而总产减少占总产量减少超过50%的地区有
  13省份,减产地区有两种面积减少类型,即城市化占用耕地包含上海、江苏、浙江、福
  建、广东、北京,或是更换作物导致种植面积减少包含四川、河北、山西、安徽、河南、
  陕西、宁夏等。种植面积扩展而总产增加占增产像元数超过50%有11个地区,包括河北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和宁夏,增加量最大
  是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其次是吉林和江苏。面积萎缩而减产与面积扩张而增产的空间分
  布具有显著差异性,面积萎缩减产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福建、浙江、上海和江苏南部
  地区,整体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这5个地区的占全国面积萎缩减产变化量的62.3%
  ;面积
  扩展增产主要分布在东三省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山东境内黄河下游部分地区、江
  苏北部和安徽中南部,整体位于中国北部地区,这6个地区占全国面积扩展增产变化量的
  71.7%
  (图8a)。
  4.2
  水稻重心的迁移趋势
  水稻种植重心整体向东北移动,30
  年间移动直线距离达到229.33
  km
  ,累积距离为
  255.34
  km
  ;水稻总产的迁移直线距离为323.38
  km
  ,而累积距离为324.7
  km
  ,水稻总产重
  心的迁移距离和幅度显著高于种植重心(图8b)。1980年水稻种植重心在湖南汨罗境内。
  1980-1990年水稻种植重心向东北移动83.15
  km
  ,1990-2000
  年种植重心继续移动84.84
  km
  ,2000
  以来则移动87.35
  km
  ,到达湖北武汉市武昌境内,3个时期移动距离和幅度大致
  相近。与之对应的水稻生产重心,1980-1990年向东北迁移75.36
  km
  ,1990-2000
  年继续迁
  移100.76
  km
  ,2000
  年以来迁移148.58
  km
  ,重心从湖南平江县迁移至湖北红安县北部。水
  稻种植与产量重心同向,这一趋势与我国粮食产量和耕地重心的迁移规律不一致,刘彦随
  [28]
  等人
  研究表明粮食产量重耕地重心表现为
  “北进中移”,而水稻的迁移规律则表现为
  “北进东移”态势。我国水稻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两个端,一是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
  方地区,一是我国东北的三省粮食主产区。总体重心在南部,但随着近30
  年来东北地区
  的水稻扩展和产量提升,总产与种植重心在距离上显著拉大,1980年种植重心与产量重
  心距离为56.83
  km
  ,而2010
  年这一距离扩大到112.04
  km
  ,这与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对总产
  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此外我国北方水稻除面积扩展之外,其它生产要素投入,特别
  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单产也大幅提升也极大促进了总产提升,导致种植重心与总产重心的
  距离扩大。
  5
  结论
  本研究运用交叉信息熵原理,建立SPAM-China
  的作物空间分配模型,获取了
  1980-2010
  年间四个时期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
  (1)
  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内发生变化的地区中
  有超过50%的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出现缩减态势,但仍有近70%的地区水稻产量在增加。种
  植面积保持持续增长的区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山东等我国北方地区;持续减少种植区
  分布于城市化较快的浙江、福建和广东。水稻总产量持续增长和减少受种植区面积变化的
  影响在空间上较一致,但产量增加表现为面积与非面积因素的共同作用,数据显示种植面
  积扩展对水稻增产的平均贡献率约54.5%
  ,而在产量减少的区域,面积缩减对减产的贡献
  率高达80%以上。
  (2)
  空间变化来看,种植面积缩减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而
  增加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等省,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因此向东北方向迁移约
  230
  km
  ,产量重心向东北迁移约320
  km。水稻种植与产量重心具有同向性,迁移规律表
  现为“北进东移”态势,但水稻总产重心的迁移距离和幅度显著大于种植面积重心。
  此外,研究采用的作物分配模型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未来将在这一类问题上继续
  深化:
  (1)
  SPAM-China
  模型模拟结果的时空分辨率。SPAM-China模型基于多源数据,为历
  史农作物数据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推进其精度。
  本研究中水稻种植面积及总产空间分布的分辨率约为10
  km
  ,结果略显粗糙,受限于
  多源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集成,包括耕地数据、作物适宜性空间分布等数据。未来通过提高
  多源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提升模拟结果的空间分辨率。
  (2)
  SPAM-China模型结果的验证与比较。数据精度验证一直是空间数据,特别是历史
  空间数据验证的难题
  ,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我国大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更多是耕地
  空间分布数据
  ,因此研究结果验证较为困难,本研究中只验证了部分数据的精度,采用
  与其它数据集进行空间对比方法。未来数据精度验证拟从地面样点布设开始,形成样点空
  间数据集,长期监测样点变化,以期为数据精度验证提供可靠的基础。

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9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