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宁县新桥乡坑坪村一个叫神前陇的小山坳里,每到傍晚,一声声的蛙鸣便此起彼伏。你或许会觉得鼓噪,但在养蛙人邓世水耳中,这便是美妙的夜的交响乐。
转行当蛙农
如果为人生做张简历,邓世水的不简单。
80年代初从福建化工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泰宁最大的国营企业合成氨厂工作,一呆二十年。2000年,邓世水临危受命,承包下厂里附属的濒临倒闭的塑料厂,两年时间,令塑料厂起死回生,开始盈利。由于成绩突出,他被县组织部任命为氨厂副总。2002年,正值国企改革时期,邓世水却主动辞了职,下海经商。
这之后,他开过木材加工企业,和朋友一起经营过竹叶开发公司,驰骋在商海的十余年,多赚少赔,有起有伏。
而如今,从未与农活打过交道的他,却转行当起“蛙农”,养上了石蛙。
细心出成果
石蛙学名“棘胸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由于野生石蛙被大量捕杀,渐难觅踪迹,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人们转而通过人工养殖满足需求。
石蛙生活条件较特殊,养殖起来难度不小,在2010年以前泰宁县还没人养过。看中这个“冷门”,邓世水起了养石蛙的念头:“别人做不到不敢做的,商机就越大,效益越可观。泰宁旅游也需要一些特色山珍支持。”
他开始往浙江和省内的20多家养殖基地及大专院校来回跑,选良种,学技术。一个月后,回到坑坪村,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峨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地点建厂房。这里日照只有四个小时,靠近山涧,生态极好,现在还能觅到野生石蛙的踪迹。
从厂房到进种,邓世水一气投入成本150多万,也顺利取得了石蛙驯养防疫许可证,成立了泰宁峨眉峰养殖有限公司。邓世水引进的是大专院校的成熟技术,小到排水管的设计,大到分种群养殖提高成活率,他都努力做到最好。为节省成本,他把沟渠养殖和厂房养殖结合。厂房养殖易于管理,将快产卵的种蛙放入方池,不几天,满张石棉网上都是蛙卵,这时便可直接刮入孵化箱中。为了控制密度,部分幼蛙可放归沟渠养殖。
也有难题。山垄野鼠多,时常趁夜偷袭石蛙,有时一晚可损失十余只。放鼠药,置鼠夹,绞尽脑汁,鼠患不绝。在夜里,邓世水只能和家人、技术员隔上一小时巡逻一次。
两年的细心照料,让石蛙厂规模日益壮大。邓世水说,按照市价,如今他养殖的种蛙价值已达120多万,两年中产下的幼蛙值60多万,就连水中那些不起眼的小蝌蚪也值个十来万。
公司+基地+农户
邓世水十分重视20亩养殖地里的生态保持,“石蛙养殖难度大,尤其是水源,不允许有一点污染。”
他建立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网”。饲养黄粉虫、大麦虫作为石蛙食物,虫类粪便可以喂养猪、鸡,撒入泥土,可防止土壤板结;猪、鸡粪还可便肥沃毛竹,菌草。
石蛙成熟期一般需三年。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添点信心,养殖厂今年起开始陆续卖出部分种蛙、幼蛙、蝌蚪及黄粉虫、大麦虫种虫,收入十余万。邓世水算了笔账,一亩场地投入约三四十万,明年初,商品蛙可大量出售,每亩地可回报15万元左右。
邓世水的眼界开阔。他为养殖厂建立了网站,时常更新动态,养殖技巧,不少人慕名来考察、参观,为此他还专门开办了几期培训班,反响不错。“养殖有风险,关键在技术。如果有人要养石蛙,我很愿意提供一些技术帮助。”他说。
随着石蛙养殖规模日渐增大,他计划尝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厂为村民提供幼蛙、蝌蚪,提供养殖技术,同时负责回收商品蛙。这样,也可以让更多人加入养殖石蛙的行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8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