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工程”“菜篮子工程”曾经名噪一时,在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农民就业等方面功不可没。在农村,一村一品的食用菌发展模式给许多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活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森工局由采伐转向营林、发展林业产业后,林下经济项目不约而同瞄准了食用菌产业。
在2013年,我国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然而,带着“世界之最”光环的食用菌产业能否始终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却是一个未知数。尽管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的“巨无霸”,但我国食用菌产业仍存在产业链短、生产成本高、产业内部效益潜力挖掘不够等弊端,食用菌产业转型迫在眉睫,那么食用菌产业转型如何“补短板”?在日前召开的林菌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热议。
南菌北移 抱团显集群效益
你吃过以食用菌为原材料制作的冰淇淋吗?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观众就一饱口福,品尝到了食用菌冰淇淋。随着“南菌北移”新趋势的出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以林下食用菌种植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蓬勃发展,这也为正谋求转型的东北林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生财之道。
“南菌北移”并非近年来才有的趋势,过去我国已有福建、浙江的食用菌向山东、河南等省份转移的先例,随着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食用菌北移至东北三省,完成了食用菌生产地域的“北上”征程。
据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根据对北京等500个城市的家庭抽样调查,家庭年食用菌餐饮消费约在16千克以上,家庭消费的稳定增长已经成为拉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这也是“南菌北移”后销路大开的根源所在。
东北地区原材料资源丰富、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劳动力、多样的食用菌种质资源都为发展林下食用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东北三省森林资源丰富,林木采伐一度是东北三省林区职工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场、国有林区亟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型谋出路,而林下食用菌产业符合森林资源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正适应了这一发展需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林业职工的首选。
精准规范 工厂化势头强劲
食用菌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主要内容,林菌是食用菌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林下经济发展最具林业特色和潜力的模式,其不仅赢得了行业专家的赞誉,更得到了广大林农和林业职工的认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林菌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达1000万,表现出朝阳产业的勃勃生机。食用菌大省云南省2014年在食用菌100亿元产值中,野生林菌占到67.8亿元;黑龙江省规划到2020年实现林菌产值400亿元。
专家指出,发展林菌产业,既保护了森林资源、缩短了经营周期,又壮大了绿色产业,增加了林农收入,促使林农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生态资源转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度提高。林菌发展以森林健康为前提,其产品生长在深山密林中,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发育,不施任何药剂和肥料,且远离市区,免遭工业废气和污水的污染,是真正的生态产品。面对世界“回归自然”热潮和国民对新生活标准的需求,我国林菌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随着精准化、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出现,食用菌产业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障产品质量、防控病虫害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2013年,食用菌日产量和年产量分别达到6159.24吨和204.97万吨,较2012年分别增长21%和34.8%,食用菌产业工厂化势头发展强劲。
扬长避短
补短板任重道远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产业的“龙头老大”,有着较为深厚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雏形初现,但科技支撑不够,产业链较短;缺乏行业标准,产品认知度低;种植地块分散,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等产业桎梏也十分明显,这些都将制约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菌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结合林菌产业特色,进行把脉问诊,为如何推进林菌产业发展抓药开方。
延长产业链,充分发挥食用菌营养、美味、具有保健功效的优点,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与会专家一再提及的解决方法。在提高生产、冷藏技术之余,通过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来拉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不少专家建言的重点方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2/hq_3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