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 苦瓜种植技术

苦瓜新品种翠玉的选育


    翠玉苦瓜是在调查福建省苦瓜消费者的习惯和主栽品种南屿苦瓜存在缺点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新品种。南屿苦瓜是福州的地方品种,果实纺锤形,淡绿色.有尖瘤。属中晚熟高产品种,深受福建省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是常规品种,品种退化严重,商品瓜整齐性差,雌花率低。针对这些缺点,本中心瓜类课题组选出了果实、皮色、瘤状与南屿苦瓜相似。第1朵雌花节位低,主蔓雌花率较多,且性状稳定的高代自交系做母本;以长势强、抗病、果蒂平顶、棒状、带圆瘤、淡绿色的高代稳定自交系为父本,配制了苦瓜杂交一代新组合,定名为“翠玉”苦瓜。它成功克服了南屿苦瓜第1朵雌花节位高、主侧蔓雌花率低、果实大小不整齐、果实纺锤形等缺点,且在丰产性和商品性等方面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又保持了消费者对尖瘤、淡绿色外观的要求,推广后迅速占领了福州市场。

    1  选育过程

    翠玉苦瓜的母本10896是用台湾的碧秀苦瓜经10代自交纯化于2000年育成的高代自交系,其特性为:长势中等,抗病性较强.第1朵雌花节位11节左右,早熟,瓜皮淡绿色,果实纺锤形,有尖瘤,花后23 d左右单果重平均720 g,纵径33 am左右,横径8 cm左右。父本9208A是由闽南苦瓜经9代自交纯化于2001年育成的高代自交系,其特性为:长势较旺,分枝性强,第l朵雌花节位13节,早熟,瓜皮乳白色,果形平顶棒状,带圆瘤.花后23 d左右单果重600-750 g,纵径29.6 cm左右,横径9.2 cm左右。2002年配组合,2003年春在福州某副食品基地农场对34个组合进行筛选兼品种比较试验.选出了长势较旺,抗病性强.耐高温,第1朵雌花节位低,结果多,产量高的组合10896×9208A。同时根据苦瓜主产地反馈的信息,将其定名为翠玉苦瓜。翠玉品种与对照南屿苦瓜的不同之处.是它解决了南屿苦瓜熟性晚和雌花率低的问题;果形平顶棒状,比南屿苦瓜纺锤形的果形美观、亮丽;果实大小一致,整齐度好。2003―2005年在福建的福州、顺昌、漳浦、福清、霞浦及浙江等地进行多点试验,均表现为早熟、优质、抗病、高产、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南屿等对照品种。2006年6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蔬菜专家组田间验收。

    2试验结果    

    2.1小区品种比较试验

    2003年春季在福州某副食品基地农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5年春季在福清渔溪某副食品基地农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均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采用棚架栽栽培方式,小区面积分别为21 m2和10.5 m2。均以南屿苦瓜作对照。结果表明.翠玉苦瓜的熟性比南屿苦瓜早5 d左右。从定植到初收56-60d,第1朵雌花节位平均12.6节(表1):2年前期产量平均763.6 kg/667m2,比对照增产了48.6%,总产量2 994.8 kg,比对照增产了41.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2),表现出早熟、高产。

    2.2多点试验

    2004年分别在松溪、霞浦、福清、漳浦进行多点试验。翠玉苦瓜的前期产量分别比当地的主栽品种增产11.49%、15.27%、26.3%、30.5%;全期产量分别比当地的主栽品种增产15.67%、12.26%、43.30%、23.08%(表3),表现早熟、高产。

    2.3生产示范

    2004年在福建的南平、宁德、漳州等地推广面积12 hm2.其中在闽北松溪县的松源镇、河东乡等地推广种植4.6 hm2.翠玉表现丰产,抗病,平均产量3 684.0 k~/667 m2.比对照品种蓝山苦瓜增产12.26%;且商品性好,每kg售价比蓝山苦瓜高0.5―0.6元.667 m2增收2 472.7元。2005年在福建南平、宁德、漳州、福州、三明和浙江等地推广面积140hm2。2006年推广面积在467 hm2以上,种子供不应求。经过3年的多点产量统计.翠玉已成为福建省苦瓜的主裁品种之一。此外在省外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2.4品质测定

    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测定.翠玉苦瓜的粗蛋白质与南屿苦瓜相当.维生素C含量比南屿苦瓜高32.4%,见表4。

    3品种特征特性

    翠玉苦瓜生长势强.早中熟,坐果性好,以主蔓或多蔓整枝时的子蔓结果为主.从定植刭初收55-60 d.第l朵雌花节位11-15节;叶色浅绿;果实平蒂棒状,纵径28~33 cm。横径6~7 cm,肉厚1.1 cm左右,皮淡绿色,有光泽,带尖瘤,果形美观,果实大小整齐一致,品种优良;适收商品果重350-450 g,产量3 000kg,667m2左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苦瓜 品种 对照 品种比较试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