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玉米种植技术 > 玉米疾病

高台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控制对策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辖9个乡(镇),135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2.17万公顷,属一熟制灌溉农业区,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玉米是高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4~2006年稳定在0.49万公顷左右(2004年0.51万公顷,2005年0.46万公顷,2006年0.51万公顷)。玉米黑粉病过去在我县一直是零星发生,常年发病率2%~3%,基本不造成为害。但随着制种玉米面积的扩大,制种新品种(组合)的无序引进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为害也日趋严重,一般田块发病率在5%~15%,高者达30%~50%,已严重制约着我县玉米及玉米制种业的健康发展。据调查,2004年玉米田黑粉病发生面积0.08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14.90%,平均发病率4.50%;2005年玉米田黑粉病发生面积0.12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26.90%,平均发病率7.40%;2006年玉米田黑粉病发生面积0.23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45.80%,平均发病率12.80%。尤其是一些感病组合发病较重,发病率达30%~50%以上。根据调查情况看,该病发生特点:一是不同品种(组合)间发病差异明显。如沈单系列和郑单系列的品种组合发病率高于农大系列的品种组合。二是不同栽培方式发病程度不同。如:连作、密植、偏施氨肥的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三是发病部位多集中于雌穗、茎秆和叶鞘部位,叶片和雄穗上一般很少发病。玉米黑粉病的发病盛期一般在抽穗前后的1个月内。

  1 症状
  
  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玉米黑粉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发病部位形成肿瘤状灰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凡是地上部幼嫩组织和器官如茎、叶、花、雄蕊、雌蕊、果穗都可被害。被害组织肿胀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包有薄膜,初期为灰白色,有的带有淡黄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灰黑色;成熟后,瘤内全部变为黑粉(病菌的冬孢子),薄膜破裂后,黑粉散出。病瘤的大小因发生部位而异,叶片病瘤较小如豆粒大小,而果穗上、茎秆上的病瘤较大常如拳头大。

  2 病原

  黑粉病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即在薄壁细胞组织中生长,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细胞,使之膨大增殖形成肿瘤。菌瘿成熟产生的冬孢子为球形或卵形,表面具有明显细刺,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

  3 传播途径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原菌的冬孢子在玉米收获时遗落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上粘附的冬孢子是本病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春夏季温度适宜时,冬孢子就开始萌发,形成担孢子及次生担孢子,随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

  4  发病条件

  4.1 气候条件 气候是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在土壤中存在大量病原菌的前提下,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 ℃,最高为35~38 ℃,最低为5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4.2 耕作栽培条件 玉米地多年连作或玉米收获后不能及时将玉米秆运出田外处理,田间积累大量的冬孢子,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有了必要的条件。

  4.3 品种的抗病性 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抗病力强,果穗的苞叶厚而紧的较为抗病,耐旱的品种也较为抗病。

  4.4  外部条件 虫害、冰雹、风雨以及人工去雄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5 病因分析

  5.1 土壤带菌率上升 残留在土壤、病株残体上的冬孢子是玉米黑粉病主要的初侵染源。近年来,随着玉米制种面积的扩大,给轮作倒茬带来困难,重茬迎茬面积不断扩大,有利于黑粉病菌的有效积累,初侵染源逐年增加,致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为害呈严重态势。

  5.2 制种田亲本抗病性差 据2004~2006年调查,凡是从四川、辽宁、河南、陕西引入的自交系亲本如豫玉22号、郑单958等品种的亲本高感黑粉病,病株率在50%以上;一些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组合如遵玉4号、遵玉5号等,亦高感瘤黑粉病。 而周围的大田玉米黑粉病却发生较轻,这也充分证明了制种田亲本抗性差是导致黑粉病趋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5.3 气候条件适宜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导致玉米黑粉病流行的外因。黑粉病的冬孢子在相对湿度98%~100%时即可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很快,因此降水有利于黑粉病的发生流行。7月份是我县玉米抽雄吐丝期,也是我县高温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最高温度达35 ℃,平均温度27 ℃,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品种 制种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