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气候有利于玉米螟的纹枯病的发生,现将主要防治措施简介如下。
一、玉米纹枯病:近些年,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栽植密度的增加,地膜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纹枯病蔓延很快,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我省气候温和,潮湿多雨,病害日趋严重,一般发病株率为20-30%,重者达100%。本病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水稻、小麦、大豆、高梁、花生、黄麻、茭白及多种杂草等。
1、发病特点:玉米全生育期均发病,发病盛期为拔节期至举灌浆期。主要为害叶鞘、叶片、苞叶和茎秆,果穗和籽粒。严重时引起茎腐、倒伏、穗腐。先由近地面叶鞘发病,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蔓延,逐渐变成中间灰白,边缘褐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斑连接成云纹状,空气潮湿时产生白色菌丝体,并形成白色小球状菌核,后变成褐色菌核,易落入土中。
病菌属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有性阶段为担子菌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田间少见,在侵染上多不起作用。菌丝生长温度为7-9℃,适温为26-30℃;萌发温度为10-40℃,适温为26-30℃;菌核在30℃以下,相对湿度98%,5小时可长出菌丝,侵染适温26-32℃;相对湿度96%以上,或小于85%侵染则受抑制。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或菌丝在田间杂草上越冬。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玉米基部叶鞘内侧引起发病;种子发芽后,菌丝侵染胚轴、胚根、胚芽至基部叶鞘。病部菌丝通过株间叶片接触再侵染。菌核落入土表,通过雨水飞溅和流水传播再侵染。在拔节初期,抽穗后病情急增,乳熟后减慢,灌浆期后不再扩展,菌核落入土中,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病害的流行受气候、品种抗性,栽培管理多因素综合影响。始病期为喇叭口期,激增期为抽穗至乳熟期。此时若天罕少雨,发病轻;拔节后气温28℃左右,阴雨日多,有利于发生流行;高于30℃,低于20℃,不利于病害发展。四川春玉米区,正遇雨季,多湿病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土质肥沃,种植过密,偏施氮肥,田间郁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有利发病。前茬病重,翌年发生也重。
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实行轮作,忌与水稻、大豆、高梁轮作;(3)清除田间病残体及带菌杂草;(4)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施足底肥,适当追肥,配方磷钾肥,忌偏施氮肥。结合中耕除草,理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5)适期施药,重点保护穗位节叶及相邻上下3片叶,在病害剧增始期(抽穗期)施药防治。主要药剂,可选用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100-150毫升,兑水60-75公斤喷雾,或兑水7.5-10公斤低量弥雾。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喷雾。还可选用10%井岗霉素、爱苗、百理通、禾枯灵等药剂,注意喷布苞叶以下茎杆。
二、玉米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四川玉米钻心虫还包括大螟、高梁条螟、桃蛀螟及粟灰螟等,以玉米螟为主,除为害玉米,还为害高梁、谷子、棉花、麻、甘蔗、向日葵、豆类及禾本科杂草等,食性很杂。四川各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以夏玉米及二季玉米受害较重。玉米螟主要蛀茎,造成折茎,还为害果穗,引起霉烂,影响品质。
1、发生特点:玉米螟在我国南北玉米产区均有分布,其发生世代差别较大。在东北平原或西北地区一般发生1-2代;华北黄淮平原发生2-4代;江汉平原发生4-5代;华南及台湾发生5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liangyou/yumi/10/2009-07-16/5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