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食用菌栽培技术 > 蘑菇种植技术

冷库改作菇场技术




    3 出菇管理

    利用冷库进行蘑菇栽培,在控温、通风和加湿等方面,与专用菇房差别很大。因而出菇期间调控温、湿、气的技术较为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实践经验和监测数据。

    3.1 降温 降温是诱导蘑菇原基形成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当菌丝上土面积60%时要即时降温,控制在15~16℃,促使蘑菇原基形成。温度的控制根据自然气温而定,不同季节采取的控温、通风方式有所不同。

    春秋季生产,库内气温较适合,基本不用耗能降温或升温,发菌和出菇期间适当给以新风和循环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即可。

    夏季生产时,发菌期每天须开制冷机1次,每次1小时左右保持发菌需要的温度。出菇期间,每天须开制冷机2次,每次1~2小时。因库外气温湿热,进新风一般安排在早晚进行2~3小时。

    冬季生产时,发菌期每2天加温1次,每次2~3小时。出菇期间,每4~5天加温1次,即可保持16~18℃的库温。通风在每天的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冬季菇房温度相对于夏季来说较易控制,管理较容易。

    3.2 当覆土表面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时,每天轻喷雾水,要少量多次 幼菇长到黄豆大小时,加大喷水量。以后随着菇体的逐渐长大,菇多多喷、菇少少喷,喷水量可按出1千克蘑菇补1千克水来计算。采菇高峰期一般不喷水,采后喷1次大水,促进转潮。一定要做到喷水后立即通新风或进行室内风循环,以散发菇体上的水分,预防菇体感染细菌。

    3.3 通风 冷库栽培蘑菇能否成功,最关键的是解决通风问题。

    冷库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理论浓度为0.03%(还有氮78%,氧21%,其余为氩、氖等惰性气体)。

    在冷库内,发菌期如整夜不通风,二氧化碳浓度高达2%,比库外高50倍。出菇期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2%,对蘑菇发育就有害,例如幼菇发育不良,柄长易开伞,形成轻薄次菇或畸形菇。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6%,菇床易“冒菌”,形成浓密的菌被而不现菇蕾。

    3.4 水分与湿度 正在迅速发育长大的蘑菇水分蒸腾作用较强,一个直径6厘米的蘑菇,其水分蒸发量是2~4毫克/24小时。如果水分的蒸发过快,菇体表面就会失水而产生鳞片或干裂。所以要经常性地向空间和土层表面喷雾状“维持水”,以使菇房空气湿度和菌床湿度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满足蘑菇生长发育的需要。喷水量根据蘑菇发育的要求灵活掌握,一般在发菌期、养菌期、转潮期可以少喷、隔日喷产菇期要多喷、经常喷,特别是出菇期每日要喷1~2次,“维持水”是菇房管理经常性用水,其每次用水量不大,但作用不亚于土层“出菇水”。当空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98%以上)时,菇体表面会出现结露,水膜覆盖在菇体表面,易引发细菌性斑点病。为防止这种病害,喷水时必须同时进行通风和空气循环。需要注意,在高温潮湿的夏季,湿热空气直接吹进温度较低的菇房,会发生水的冷凝,即使加强通风,菇体也形成冷凝水层,进而导致菇体菌斑生成或床面孳生霉菌,这是夏季菇房内染菌较高的主要原因。

    5~6月冷库外温度,白天30~35℃,晚上25~30℃;库外天气湿度,晴天60%,雨天90%。130平方米菇房内,一天分3次循环冷风机降温,每次80~130分钟,温度上下变化范围4~5℃,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范围30%~40%。库房温度骤降造成空气含水量损失,因而湿度陡降,是导致菌床和菇体失水,甚至幼菇干萎而死的主要原因。利用普通冷库进行栽培,由于没有空气的预加温或降温、加湿或除湿所需要的设备,一般只能抽入未经处理的自然空气,因而调节空气湿度是个难点。需指出,夏季库外的空气是湿热的,而室内墙壁等环境是干冷的,在这种情况下抽进空气,会产生冷凝水而使库内湿度剧增,容易暴发红色面包霉等杂菌。

    库内空气干燥时,采用加湿器或喷雾降温,将水雾化成3~30微米的雾滴。由于水分迅速蒸发而大量吸收空气热量,再将湿气排出室外而实现降温,降温幅度为3~5℃。

    3.5 光照 6月份早8时室外日光8万勒克斯,室外阴处660勒克斯;130平方米库内装36支60瓦日光灯管,距灯管50厘米处为650勒克斯:上、中、下菇架处分别平均为123、59、41勒克斯,这样的光强度对蘑菇是足够了(但对白灵菇的需求相差甚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蘑菇 发酵 石膏 喷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