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认真做好保健防疫
生猪生产随着科技进步使其生产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猪的体质、抗逆性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条件变化更加敏感。现代养猪业由于规模大、头数多、密度高并随着养猪环境条件的改善,不仅为猪的生存和生产提供了适宜环境,也为病原菌的繁殖和生存创造了条件;又由于新的疫病增加、混合感染增加、病情复杂、兽药研究滞后,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因此,现代养猪比传统养猪受到的疫病威胁更大,必须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切实搞好疫病防制,坚持预防为主,做到饲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卫生防疫制度化、经常化。
实施科学饲养管理是猪群保健的基础。各类猪应按饲养标准,利用优质的原料,配制营养全面的日粮,依据各类猪的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增强抵抗力,保持猪群健康。频繁从外地引种,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引种时要进行调查研究,从供种信誉高的猪场里选购,要重视运输各环节的消毒,到场后要进行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才能入场并群,最好实行自繁自养,种猪更新亦需倍加注意。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是猪群保健的关键。由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等环节,均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对疫病的控制能力尚低,要加强疫病危害性的认识,克服重养轻防和重治轻防的错误倾向。
搞好清圈消毒。消毒是为了消灭被传染源散布到猪舍内的病原体,或由传播媒介带到猪场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发生或蔓延。免疫注射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注射疫(菌)苗能使猪产生特异的抵抗力,有效期间不被传染病传染。提高接种效果要重视疫(菌)苗的质量,妥善保存,按免疫程序的要求,认真进行接种,做好详细登记,观察预防效果。消毒液和疫苗一定用国家批准的产品,要从有资质的经销部门购进,按规定进行保存和使用。药物在畜禽机体内的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些国家把兽药残留作为界定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禁止使用氯霉素、磺胺等11类药物,并加大产品的检测力度。驱虫是预防疾病、减少病原扩散、提高增重、降低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益的有效措施,要实行定期驱虫。驱虫前应进行粪便的虫卵检查,搞清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做到针对性的驱虫。投药后要认真观察,对出现副作用的猪只,应尽快采取措施,及时清扫和处理粪便,以防再感染。还应注意灭蚊蝇和灭鼠。
4 为人类健康提供优质产品
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把生猪生产的负面影响(生猪生产与环境污染、生猪生产与疾病危害、生猪生产与劣质肉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影响猪肉质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劣质饲料不仅有害于生猪生产,其产品更有损于人体健康。有毒饲料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脱毒后才能喂猪;带毒饲料是指外界因子(如霉菌、有机磷、有机氯、病原体、禁用的生长激素、某些合成类增重剂等)污染的饲料。有些饲料厂和养猪场(户)滥用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药物喂猪,使猪肉带有有毒物质,人们食后引起中毒或发生疾病。有些经营者为了提高售价,非法使用色素、防腐剂、增味剂等,造成肉质变劣,危害人类健康。
饲料的安全性是生产“安全猪肉”的重要基础,外界因子污染的饲料,导致猪肉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造成器官损伤、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耐药性增强,严重时致残、致突变、致畸形、致癌等。饲料作物因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导致饲料中有机磷、有机氯等的超标,在选用饲料原料时一定要倍加注意,要从源头上重视“安全猪肉”的生产。饲料原料应妥善存放,防止发霉变质,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抗生素喂猪对人体健康有害,其副作用是使人产生抗药性,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很多研究表明,益生素、多聚糖喂猪,既起到抗生素喂猪的效果,又无残留问题发生。从微生态理论和生产“安全食品”出发,生物饲料将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利用已知的、安全有益的微生物与饲料混合发酵、干燥等,制成含活性益生菌的安全饲料。这种饲料可降解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消灭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不耐热毒素;可作微生态调节剂,改善饲料品质,提高营养价值和产品品质;可分解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减少环境污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9-07-10/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