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奶牛饲养

减轻奶牛盛夏热应激8措施


    奶牛皮肤较厚,散热困难,因此相对而言,奶牛属于耐冷不耐热的动物,在4℃~18℃的环境中生产性能发挥最好。炎热的夏季,气温往往达到或超过30℃,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果饲养管理不善,奶牛将会产生一系列热应激反应,造成奶牛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下降,繁殖率下降,甚至死亡。近几年,笔者通过对北京市顺义区的规模奶牛场深入了解,在夏季来临之际,如发现奶牛用嘴巴急速呼吸(呼吸次数超过80次/分),舌头向外伸出,唾液分泌量过多,奶牛无病症而体温上升时,表明奶牛已处于热应激状态,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奶牛的热应激。 

  一、减少阳光辐射,搭建凉棚在牛舍南向窗户上方安装水平遮阳板,牛舍顶棚选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或在房顶上堆放干草,也可用石灰浆喷涂牛舍四壁及房顶。另外,在奶牛运动场搭建简易凉棚,凉棚以高5米为宜,顶棚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且辐射系数小,顶棚要建成倾斜式以利空气流通。

  二、科学搭配饲料,尽量减少和抑制与产奶无关的热量产生夏季奶牛的食欲降低,采食量少。据测定,奶牛在22℃~25℃时,采食量出现下降,30℃以上时明显下降,下降幅度高达50%以上。因此增强奶牛食欲是减缓热应激的重要措施。一是提高奶牛日粮的蛋白水平,一般在18%~20%,提高过瘤胃蛋白的比例,占粗蛋白的35%以上。增加优质粗饲料如苜蓿干草的喂量和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如胡萝卜等。二是夏季的日粮浓度要高,体积要小,要尽量满足个体营养的需要。添加脂肪酸钙、棉籽等过瘤胃脂肪,日粮脂肪含量可达到5%左右。三是夏季奶牛日粮要控制粗饲料的喂量,提高精料比例(日粮精料最大比例不宜超过60%),以免影响乳脂率及出现代谢性紊乱。劣质粗饲料会使奶牛产热量增加。

  三、改变饲喂时间及饲喂方法由于采食后的2小时~3小时为热能生产的高峰阶段,因此夏天在饲喂时间上,应当选择在一天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夜间增加饲喂量,一般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期间,饲喂量可占整个日粮的60%~70%,尤其粗饲料宜安排在晚8点至早上5点进行,中午可用麦麸皮或豆腐渣饲喂。在奶牛饲喂方法上应当采用少喂勤添,精料一般日喂4次为宜。要防止饲料在饲槽内堆积发酵酸败变质。

  四、注意补充矿物质炎热的夏天,由于奶牛的呼吸和排汗的增加,常常会引起矿物质的不足,所以应当增加钙、磷、镁、钠、钾等的喂量,钾可增加到占日粮干物质的1.2%~1.5%、钠0.5%、镁0.3%。据试验报道,夏季日粮中添加100克~115克碳酸钾/头/天,可以使奶牛热应激导致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程度。

  五、提供充足新鲜洁净的饮水饮水充足则有利于体液蒸发,带走多余的体热。因此,应给奶牛提供无限制的、新鲜的、干净的饮水,最好用凉水或深井水或新放出的自来水。水质要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每次饮水后,应将水槽洗净。水槽应放在荫凉、奶牛容易喝到的地方。

  奶牛皮肤较厚,散热困难,因此相对而言,奶牛属于耐冷不耐热的动物,在4℃~18℃的环境中生产性能发挥最好。炎热的夏季,气温往往达到或超过30℃,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果饲养管理不善,奶牛将会产生一系列热应激反应,造成奶牛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下降,繁殖率下降,甚至死亡。近几年,笔者通过对北京市顺义区的规模奶牛场深入了解,在夏季来临之际,如发现奶牛用嘴巴急速呼吸(呼吸次数超过80次/分),舌头向外伸出,唾液分泌量过多,奶牛无病症而体温上升时,表明奶牛已处于热应激状态,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奶牛的热应激。

  一、减少阳光辐射,搭建凉棚在牛舍南向窗户上方安装水平遮阳板,牛舍顶棚选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或在房顶上堆放干草,也可用石灰浆喷涂牛舍四壁及房顶。另外,在奶牛运动场搭建简易凉棚,凉棚以高5米为宜,顶棚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且辐射系数小,顶棚要建成倾斜式以利空气流通。

  二、科学搭配饲料,尽量减少和抑制与产奶无关的热量产生夏季奶牛的食欲降低,采食量少。据测定,奶牛在22℃~25℃时,采食量出现下降,30℃以上时明显下降,下降幅度高达50%以上。因此增强奶牛食欲是减缓热应激的重要措施。一是提高奶牛日粮的蛋白水平,一般在18%~20%,提高过瘤胃蛋白的比例,占粗蛋白的35%以上。增加优质粗饲料如苜蓿干草的喂量和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如胡萝卜等。二是夏季的日粮浓度要高,体积要小,要尽量满足个体营养的需要。添加脂肪酸钙、棉籽等过瘤胃脂肪,日粮脂肪含量可达到5%左右。三是夏季奶牛日粮要控制粗饲料的喂量,提高精料比例(日粮精料最大比例不宜超过60%),以免影响乳脂率及出现代谢性紊乱。劣质粗饲料会使奶牛产热量增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饲料 干草 奶牛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