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鸡热应激的防治措施



  鸡群在正常的生长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有一定适应范围(即等热区)。鸡的等热区为一狭窄的温度范围,一般认为肉鸡的等热区为10℃~27℃,蛋鸡的等热区为13℃~25℃。当环境温度超过了鸡等热区的上限值时,机体会产生各种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称此现象为热应激。在这一过程中,机体通过各种代谢途径限制产热和增加散热,以达到维持体温恒定的目的。最终导致其生理机能、新陈代谢、免疫机制发生改变,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甚至引起死亡。
  鸡热应激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是目前养鸡业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笔者在长期养鸡技术指导和实践中,就鸡热应激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一概述,以供参考。
  1 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普遍表现体温升高,张口呼吸,翅膀张开,伏卧少动;饮水剧增,采食量明显减少,重者废食,排水样稀薄粪便;产蛋量下降,蛋重减轻,蛋内容物稀薄,蛋壳变薄易碎,破壳率高,软皮蛋率明显增加,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会大幅度下降;雏鸡、育成鸡则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合格率、均匀度都有所下降。如果热应激持续时间很长,在后期则会因为发生"热应激综合症"而导致鸡体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衰竭而死亡。
  2 病理变化
  病鸡剖检,可见有共同特征:嗉囊内往往充满内容物;肺脏充血或瘀血,严重者呈紫黑色,部分肺脏组织坏死;腺胃黏膜脱落,腺胃壁变薄;大部分肠黏膜脱落或易于脱落,肠壁变薄,这在十二指肠及空肠段表现尤为明显,肠腔内有大量的水样稀薄的内容物。
  3 诊断方法
  根据鸡群的环境状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准确诊断。
  4 综合防治措施
  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可应用药物进行调整或人为创造条件改善生产环境,降低温度,能降低热应激的反应程度。
  4.1 创造适宜的舍外环境 大多养鸡场(户)的鸡舍构造较简陋,四周又没有遮阳植物,舍顶没有防辐射设施,再加上鸡群密度较大、拥挤,鸡舍内温度往往比室外高3℃~4℃。因此,创造适宜的舍外环境非常重要。在鸡舍周围种植植物遮阳,栽植爬山虎等攀援类植物以隔热。屋顶上覆盖草帘,在中午太阳辐射最强时浇注冷水,可吸纳一部分热能,降低太阳光对屋顶的热辐射。还可在鸡舍外用大量喷雾装置进行"人工降雨",但要注意不应在鸡舍内大量喷雾或浇水,以免高温高湿加大应激。
  4.2 加强通风换气 在炎热季节到来之前,对密闭鸡舍如有条件可安装空调设备以降低鸡舍温度,或在鸡舍纵向两侧安装排气扇,进行纵向通风,以加强换气并排出有害气体。对开放鸡舍,应设置吊扇或风机,以备在炎热季节加强通风换气。房舍要开设天窗,南北窗户应尽量打开,在无风雨天气的晚上可根据鸡的日龄大小,延长关窗时间,适当创造条件增加日温差,以增强鸡群对寒热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日温差越大,鸡抵抗热应激的能力也就越强。
  4.3 实施人工降温 对于笼养蛋鸡,在每日的高温阶段,一般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之间,用低浓度的消毒药进行喷雾2~3次,较高温时可直接用清水喷于鸡体上,能有效地起到防暑、降温、消毒、清洁环境卫生的作用。一般在每次喷雾后温度可下降3℃~5℃左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4 减少额外应激 在热应激的情况下,如果再增加免疫、转群等额外的应激,那只能是雪上加霜,加重热应激的程度。所以在炎热季节,免疫、转群等工作最好能集中在早晨或晚间空气比较凉爽时进行。应避免鸡群过分拥挤,以有利于热量的散失。对种鸡的人工授精可适当后延,一般在下午4时以后或在晚间进行比较合适。
  4.5 供足清凉的饮水 鸡缺水比缺食危害更大。成鸡体内含水量达到50%~55%,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转代谢、血液循环、废物排泄及体温调节等均离不开水。一般禽体失水10小时以上即会造成死亡。鸡主要靠张口喘气蒸发呼吸道内壁水分达到散热的目的,故夏季供水尤其重要。经验证明,产蛋鸡若一天不给饮水,即可使产蛋率下降30%,且需要一个月之久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般每只鸡日需饮水150~350毫升,夏季约为冬季的3~4倍。故夏天应注意供给足够的饮水,并经常更换,保持饮水清洁、新鲜。
  4.6 合理调整日粮及饲喂方法 进人盛夏后鸡群的采食量一般平均减少10%~15%,高温酷暑天气,部分鸡甚至减食达30%以上。因此,为弥补其摄人营养物质的不足,应合理调整日粮。此期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可相应提高1%~2%,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日粮中添加2%~3%的脂肪,并添加VC200~400mg/kg和VE,200mg/kg。在早晨和晚上空气比较凉爽时,应让鸡采集足够的料量,以保证鸡在一天中的采食量达到足够的营养,满足生产及生理需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喷雾 免疫 太阳辐射 热辐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