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免疫程序的制定


所谓免疫程序,即指一个养禽场或一个禽群,根据该场或禽群的实际情况与可能发生的疾病,对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和方法等预先合理安排的计划或方案。免疫程序必须根据本地禽病流行情况及其规律、家禽的用途(种用、肉用或蛋用)、年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条件,以及疫苗情况等方面因素制订,不能作硬性统一规定,所制订的免疫程序还需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如实际应用效果、疫情变化、禽群动态等。
1.疾病预防选择
对一个禽场需要预防哪些疾病,一般根据本地区、本单位或不同禽群,经常可能发生并具有威胁的疾病或引进雏苗的种禽场疾病情况而定。有时有必要参考种禽场建议的免疫程序。对于没有的或不常见的疾病,一般可以不予接种。

2.首次免疫(简称“首免”)时间
母体可以通过卵黄将抗体传递给子代。雏禽在孵化过程中吸收卵黄,出壳后几天内将其吸收完全而获得母源免疫力。而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以及可能存在的传染因素,特别是某些疾病的母源抗体,常妨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效果。所以对于雏禽都必须注意首免时间的安排,临床实践应根据雏禽的品种,获得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存留时间的长短,随疾病种类及母禽免疫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母源抗体,一般都可维持3周左右对雏禽的保护力;而传染性支气管炎,通常只能维持2周左右。母禽的抗体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雏禽的母源抗体水平,且母源抗体水平在雏禽体内会逐渐消减,因此来源不同、批次不同的雏禽母源抗体水平常有较大差异。临床免疫接种前有必要对其母源抗体水平进行监测。一般认为当禽群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攻毒保护临界水准时可进行首免工作。

3.加强免疫的时间
有些传染性禽病的免疫接种,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如新城疫、传支、传染性法氏囊病等。需要重复接种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该取决于某一地区、某一疾病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易发期,疫苗的类型和上次免疫的效果和免疫保护期,接种方法以及接种的目的。如让雏禽获得较高母源抗体,对母禽应加强免疫。当然,在实验室分析时,应结合群体血清学试验滴度分布的离散性。
4.疫苗选择和接种方法、途径
良好的疫苗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安全性好,没有明显的副反应;②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护率高)和保护时间较长(免疫期长);③稳定而易于保存;④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防疫;⑤价格低廉,来源充足。

对于某一种禽病曾经或经常发生和流行的养禽场,一般在制订免疫程序时,使用什么类型的疫苗,也应有针对性。如果流行程度轻,则选用温和疫苗,反之,则选用毒力较强的疫苗。总之选择疫苗的一般原则为:由弱毒到强毒,也就是说,育雏期阶段的基础免疫都用弱毒苗,以后重复接种时可逐渐增强。如新城疫,首免时一般用Ⅱ系(B1)或Ⅲ系(F系),也用Ⅳ系(Lasota系),以后重复接种时则用Ⅰ系。
免疫接种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群体性饲养特点,选择产生免疫效果好、操作简便的方法。一般在育雏期首免时,常以个体接种为主,常用滴鼻与滴眼的方法;育雏或育成期,为了减少应激和操作方便,常选用群体饮水或气雾接种;产蛋鸡和种鸡常在转群上笼时个体注射接种。

5.疫苗的配合使用
在制订免疫程序时,常常为了节省人力,减少对禽只的应激,而考虑把相互间没有干扰作用的不同疫苗相互配合,同时接种,达到同样的多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是在配合使用时必须注意配合使用的疫苗彼此之间是否会发生作用(如颉抗),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同时,即使必须分开免疫接种的疫苗,在使用时也应考虑接种间隔时间,接种的频度。
6.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在制订免疫程序时还应考虑到不同生产性能、不同饲养周期禽群;禽群的免疫系统是否成熟;禽群的健康状况和饲养管理状况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抗体 重复 传染性法氏囊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