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禽病的防制措施


近年来,由于养禽数量的增多,饲养密度的加大,生产者对饲养管理、疾病的防制措施缺乏足够的重视,重治轻防,滥用药等,因而各种常见疾病呈现增多的趋势,并常引发一些大的疫病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生产者的防制技术势在必行。

下面就疾病防制有关知识,从场址的设计与选择到重大疫情的扑杀等各各环节做一一介绍。

一 场址的设计与选择

养鸡厂址应设有育舍室、成鸡舍、饲料间、隔离室、解剖室等,布局合理,并充分考虑到禽舍的通风、采光、保暖、防署等。场址应远离居民区,建在地势高燥处,附近无任何化工厂及养殖厂(牛、羊、猪、鸽、鸭等)。能保证水、电力供应,交通便利。经由当地兽医部门审查合格后,方能进行生产。

二、加强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1、目前大多数鸡厂的技术力量薄弱,厂内人员仅知道一些简单的饲养常识,缺乏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措施以及诊断的基本知识,因此全厂上下都应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术及生产管理水平,才能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同时为提高工人的责任心、积极性,有必要设立奖、惩制度。

2、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通过加强兽医卫生法制培训及专业技术学习,提高专业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畜、禽产品的检疫,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严历杜绝营私舞弊、知情不报等,一但发现应严惩。
总之,人的因素是关鍵,要从头抓起,长期进行。

三、加强饲养管理

1、均衡营养
根据不同品种、日龄,选择不同的营养标准,确保36种以上营养素的基本要求,并且各营养素之间应平衡,每一种营养素的过多过少,都会引起与该营养素有关的疾病(如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痛风,Ca及VD过少引起佝偻病等),并易诱发其它各种传染病,因此饲料质量是禽类生产的关键因素,也是预防疾病的先决条件。作为用户应选择正式厂家生产的饲料;饲料厂应严格按国家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即使自己配制,也应该由有经验的畜牧师指导,尽量保障禽的营养需求。

2、减少应激因素
应激发生时,机体免疫力低,易诱发各种疾病,因此为避免、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让鸡群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应着重从下几个方面改善。

(1)、光照:适宜的光照是鸡群生长的必要条件,有节律的光照有力于松果体的发育,促进性成熟。鸡厂应根据不同品种、日龄的要求,从光照的时间、强度、均匀度等进行控制调节。避免光照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不但浪费饲料而且易产生啄癖。

(2)、温度:不同日龄要求的温度不同,尤其是小雏鸡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经3-4周将温度从出生时的35℃缓慢过度到20-24℃左右,成鸡的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此时不但饲料消费少,并且使其生产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冬天防寒,应有采暖设备;夏天为防止热应激,可适当调整饲料成分比例,房子整体进行淋洒,加大通风,饲料中添加蛋氨酸、碳酸氢钠、维生素、解热的中药制剂、氯丙秦等,有条件的可采用水帘等降温设备。

(3)、湿度:雏鸡从相对湿度70%的环境中孵出后,如育雏舍内过于干燥,导致体内水分随呼吸而大量散发,腹中蛋黄吸收不良,饮水过多,易发下痢,脚趾干瘪,羽毛生长慢。因此,育雏头10天内应保持室内湿度60%-65%;成鸡一般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如湿度过高,会导致垫草微生物及寄生虫的滋生,饲料霉变,易引起呼吸道、眼部、消化道疾病。

(4)、通风换气:一方面粪便发酵产生氨等刺激性气体,过量氨刺激易引起眼炎,吸呼道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形体感染。 另一方面鸡群对氧的需求量大,需要不断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因此通风换气是必要的,但通风换气时应注意温度、风力的变化,尤其是昼夜温差大的季节或冬天应严格控制通风换气时间,如果时间过长或忘记关闭通风口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5)、饲养密度:适宜的饲养密度有利于发挥鸡的生产性能,雏鸡为12-14只/平米,成鸡一般为3-5只/笼,有条件的可将饲养密度应随季节调整,春冬季节为5只/笼,有利于抗寒,夏秋季节为3只/笼,有利于散热。

(6)、日粮应激:从一阶段到另一阶段日粮的过渡,应缓慢过度,按一定比例从少到多,一般经7—8天左右的时间更换完毕。由于每一阶段日粮适应了胃肠道某一特定的菌群,当突然大量换料时,导致胃肠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及产蛋率迅速下降,甚至停产。因此日粮更换期间应避免各种生理性刺激,如免疫接种、使用消炎药物等,同时饲料中加入多维电解质、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免疫 病毒 传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