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乌骨鸡是我区重要的地方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织金县边远的少数民族村寨。长期以来,由于与本地鸡混养在一起,乌性基因发生突变而致优良个体甚少。自1993年以来,我所与有关单位协作,征集优良个体组群进行系统选育,迄今形成了黄、褐、白三种羽色组成的新乌骨鸡品系。选育过程中,为保证鸡群的健康,笔者进行了该鸡常见病发生规律的探索及防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选育至9世代的乌蒙乌骨鸡,育雏率、育成率、成鸡成活率分别达到了94.32%、96.38%和97.11%.
1.发病种类及特点 有关该鸡疾病发生及防治没有现存资料,笔者依据常规的免疫程序和定期投药进行预防,仍然发生以下疾病。
(1)马立克氏病:该病侵害幼雏后,前期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到65~70日龄出现渐进性消瘦死亡,90~120日龄达死亡高峰,尸体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或皮肤表面有明显的肿瘤,两腿两侧坐骨神经无异常变化,血清学检查为阳性,证实是典型的马立克氏病,病因主要是接种疫苗后至产生免疫力之前,由于舍内环境存在该病毒感染而致。
(2)新城疫:10~13日龄接种鸡新城疫Ⅱ系疫苗,40日龄左右仍然发生新城疫,发病率为15%~20%;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为角弓反张,共济失调。尸体剖检可见腺胃乳头轻度出血或乳头表面呈现淡红色。检测鸡抗体水平发现,该鸡在35日龄以后抗体滴度急剧下降,可能是鸡舍内存在新城疫病毒感染而致。
(3)鸡痘:最早可见于12日龄,比其他品种提前,特别在饲养密度大和空气潮湿时,快速蔓延,侵害眼睑、冠、肉垂等部位。通常情况下,侵害眼睑造成单眼或双眼失明而饿死。
(4)鸡白痢杆菌病:与其他品种比较,该鸡发生鸡白痢杆菌病日龄小,最早见于第3天,死亡高峰来得快,粪便表现形式多样,除常见的白色、黄白色粪便外,还有结节状的绿色或棕黄色粪便。
(5)大肠杆菌病:40~70日龄容易发生该病,临床上以拉土样粪便、嗉囊充盈为主要症状;尸体剖检除肝呈淡黄色外,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6)鸡球虫病:湿度较大时容易发生该病,发病日龄最早见于20日龄,最迟见于120日龄,临床症状为血便和饮欲增加。
2.防制技术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①重视饲料营养的调整。乌蒙乌骨鸡长期生活于农村,对维生素需求量较大,因此集中舍饲后,在饲料调配上除考虑能量及蛋白质的供给外,需要特别注意维生素的供给,实践中以比其他品种高出50%~100%为宜。②控制舍内的温湿度。温度是提高育雏率的关键,高温育雏能有效控制鸡白痢杆菌病的发生,而在寒冷季节或早晚温差大的天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能有效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和危害。长期保持舍内的清洁和干燥,能使球虫卵囊无法发育,从而达到控制球虫病发生的目的。
(2)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对原产地乌蒙乌骨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调查和能够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发生规律的认识,结合国内常用的免疫程序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乌蒙乌骨鸡免疫程序,有效地控制了该鸡重大传染病的发生。1日龄接种进口马立克氏病疫苗,剂量加倍;10~13日龄接种新支二联疫苗、传染性囊病疫苗;20日龄接种鸡痘疫苗;30日龄接种大肠杆菌菌苗;35日龄再次接种新支二联疫苗;60~70日龄接种新城疫Ⅰ系疫苗、鸡痘疫苗;上笼前再次接种新城疫Ⅰ系和鸡痘疫苗。
(3)开展疾病净化工作:每年对保留的继代种鸡进行一次马立克氏病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淘汰阳性种鸡;同时进行一次鸡白痢杆菌病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检出阴性种鸡予以保留,阳性种鸡进入生产群或淘汰。
(4)抗体监测:接种疫苗后15天和疫苗保护有效期前15天各进行一次新城疫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以检测鸡群免疫情况及抗体的滴度变化。
(5)定期投药预防:对于细菌性疾病、球虫病则根据气候变化及鸡群健康状况等,定期或不定期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3.小结
(1)乌蒙乌骨鸡对马立克氏病敏感,采取疫苗保护和异地育雏相结合的办法,能有效杜绝该病毒的感染和危害。
(2)合理的免疫程序是保证乌蒙乌骨鸡鸡群健康的关键,继续探索该鸡常见病的发病规律,不断完善和修订免疫程序显得十分重要。
(3)创造适宜的饲养环境,提高机体抵抗力,能有效地预防该鸡疾病的发生和危害。乌蒙乌骨鸡疾病净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是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危害的方法,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6-02-14/13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