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养禽业潜在的危害


一、临床经常出现的现象
  
  生产实践中时常发生禽类生长受阻、疫苗免疫失败、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现象,导致大批禽只死亡或淘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多年来我们在临床发现,有许多肉仔鸡常在鸡群饲养至中后期,出现零星死亡,陆续发病,且很难控制的现象,诊断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鸡群临床表现为发病初期,整体状态正常,只是个别的出现呼吸道症状,消化异常,发病鸡只陆续增多,零星死亡,后期死亡率逐渐上升,每天约为0.1-0.3%,且病程越长,死亡率越高,投用一些药物,死亡稍减,但药物一停,几天后,又开始发病,1-2个疗程用药后,再用各种药物都显得无能为力。经常是各种抗菌药、抗病毒药、营养药、消毒药、活菌制剂等用了个遍,有的也用过基因工程制剂,药钱花了不少,但结果并不理想。   
  上述现象还在蛋鸡、鸭、鹅及其它禽类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我们实验室对全国10余个省份大型种禽场、商品场进行了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免疫抑制病的存在。禽群中出现免疫抑制病单独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四重感染甚至五重感染的情况都有发生。因此,提醒广大养禽业者必须高度重视禽群免疫抑制病的危害!
  
  二、造成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
  
  造成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和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可将其分为二大类,即原发性免疫抑制和继发性免疫抑制。继发性免疫抑制也称继发性免疫缺陷。这类免疫抑制多是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由于各种不当的饲养管理或不同的传染性因子感染后继发引起。一般来说,幼龄时更容易发生继发性免疫抑制。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家禽,继发性免疫抑制造成的危害比原发性免疫抑制更大。
  
  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临床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生物类制剂均能导致免疫抑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主要包括四大类,即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等)、抗代谢药物和部分抗生素。   
  在畜牧生产中,为了预防细菌性感染,广泛使用着各种不同的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在长期喂饲或超量滥用时,也可能造成免疫抑制,这也应引起重视。
  
  营养缺乏引起的免疫抑制
  
  一般来说营养不良也会引起免疫抑制,由此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分别与如下几方面功能不足相关:细胞免疫、抗体水平、吞噬细胞活性、补体活性及细胞因子的产生。这种营养不良既可能是由于食物或饲料所致,也可能进一步继发于其它疾病。通常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往往相辅相成,但营养不良对不同传染病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如营养不良对呼吸道病、腹泻的不良影响比较明显,但对病毒性脑炎的影响就很小。
  
  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规模化养禽业所用饲料中常含有一些霉菌毒素,这既可能来源于配合饲料的原料,如不同程度发霉的玉米或豆饼,也可能发生在配合饲料加工后的储藏过程中。在以往,人们只注意到霉菌毒素引起的特异性病变,如发霉玉米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可能引起肝脏变性、坏死以至肿瘤。而这些毒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却很少被引起注意。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有许多种霉菌毒素会引起免疫抑制。
  
  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
  
  对于规模化生产的养禽业来说,由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是最重要的一类免疫抑制,其发生的普遍性远大于原发性免疫抑制和其它继发性免疫抑制。相对来说,由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抑制,对规模化生产程度和饲养密度最高的养禽业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讲,所有能引起隐性感染的细菌或病毒在引发发热及其它特异性病症时,都同时可能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但这种作用往往是一过性的,不容易显示出来。急性感染或造成死亡,或耐过后随着感染的消失,机体功能大多恢复正常。但一些病毒常呈持续性亚临床感染,有的则会造成免疫抑制,但不容易识别出来。近十余年来,已发现能引起禽群免疫抑制的呈亚临床感染状态的病毒种类越来越多,其流行面也越来越普遍。下面简要介绍禽的几种主要免疫抑制性病毒。
  1.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病毒 毒素 其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