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血清型或条件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禽类不同疾病的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气囊炎、肝周炎、肿头综合征、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及脐炎等一系列疾病。该病是禽类胚胎和雏鸡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历史和分布 本病最早由Ligniers于1894年系统报道并分离出病原。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养禽业的发展,该病在各养禽国家的流行日益严重,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是禽类肠道的常在菌,是构成禽类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但其中约10%~15%的大肠杆菌是潜在的致病血清型。垫料和粪便中存有大量的大肠杆菌,种蛋表面被粪便污染时,细菌穿过蛋壳和壳膜感染是最重要来源。其次,饲料、饮水也常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是造成大肠杆菌病在出雏后迅速传播的另一重要来源。禽类分离到的多数大肠杆菌血清型只对禽类有致病作用,一般不引起其他动物 (包括人类)的感染。鸡敏感的大肠杆菌O157:H7,该血清型菌株也是引起人肠道出血的重要致病因子。因此,该病作为一种潜在的人畜共患病,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意义。禽大肠杆菌病发生于各养禽的国家,本病也是我国多数鸡场、无论是雏鸡还是成年鸡最常见的疫病之一。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染色、不形成芽胞的杆菌;大小通常为2μm~3μm,本菌在病料和培养物中均无特殊排列,具有周身鞭毛,可活泼运动。
本菌对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即可生长。在琼脂平板上经37℃培养24h后,形成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为1mm~3mm、不产生色素、透明或半透明的微隆起菌落。在肉汤中生长良好,呈均匀混浊生长。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形成有色菌落,有助于与肠杆菌科的其他细菌作初步鉴别。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多数大肠杆菌呈中央凹陷的粉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紫黑色带金属光泽。
从禽类分离获得的大肠杆菌与其他来源的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都相似。本菌分解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与本科其他细菌特征性的生化区别是:分解乳糖、甘露醇、阿拉伯糖,产酸产气;不分解糊精、淀粉或肌醇;蔗糖、卫矛醇发酵不定;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H2S试验阴性,靛基质试验阳性,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阴性。
根据大肠杆菌的O抗原、K抗原、H抗原等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将本菌分成很多的血清型。目前已知有173个O抗原,74个K抗原,53个H抗原。这三种抗原均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O抗原(菌体抗原),是光滑型细菌溶解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其化学组成是多糖—磷脂复合物。K抗原(荚膜抗原),是含有2%还原糖的聚合酸,与细菌的毒力有关,能干扰O凝集反应,根据K抗原的热稳定性,可将其分为L、A及B三种。H抗原(鞭毛抗原),由蛋白质组成,因与细菌致病力关系不大,故在大肠杆菌分离株的鉴定中不常用。一个完整的血清型应由这三种抗原的组合。目前已知有些血清型是对动物有致病性的,而有些血清型是属非致病性的,并且不同动物及不同地区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不完全一样。在世界许多地区的有关血清型的调查结果表明,与禽病相关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有70余个,我国已发现5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O1、O2、O35及O78。
多种类型的禽和各种龄期的禽均可感染大肠杆菌,以鸡、火鸡、鸭最为常见。1月龄前后的雏鸡发病较多,但1日龄即能感染,其中肉鸡较蛋鸡更为敏感。在鸡蛋内、蛋表面均含有此菌,正常情况下有0.5%~6%带菌率,造成鸡胚在孵化中早期死亡,以及后期死胚、弱雏的增多。育成鸡和成鸡较雏鸡的抵抗力强。
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呼吸道,但也可通过消化道、蛋壳穿透、交配感染等。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通过污染的蛋壳,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食具、垫料及粉尘而传播.鼠是本菌的携带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常与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曲霉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鸡副嗜血杆菌病、念珠菌病、球虫病、腹水症等混合感染,同时也与饲养管理、营养、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
禽大肠杆菌病无特征性临床症状。疾病表现与其发生感染的日龄,感染持续时间,受侵害的组织器官以及是否并发其他疾病有关。本病在临床上有以下多种类型:急性败血型、内脏型、卵黄性腹膜炎型、生殖型(输卵管炎,卵巢炎、输卵管囊肿),腹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神经型(脑炎型)、眼炎型、皮肤型、肿头型、肠炎型、骨髓炎型、卵黄囊炎、脐炎型。危害最大的是急性败血型,但近几年神经型、眼炎型及生殖型大肠杆菌病在国内时有发生,而其他类型则较少发生。共同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乱,消瘦。侵害呼吸道后会出现呼吸困难,黏膜发绀;侵害消化道后会出现腹泻,排绿色或黄绿色稀便;侵害关节后表现为跗关节或趾关节肿大,在关节的附近有大小不一的水泡和脓疮,病鸡跛行;侵害眼时,眼前房积脓,有黄白色的渗出物;侵害大脑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头颈震颤,弓角反张,呈阵发性发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6-01-16/13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