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鸡场疫病发生的特点
集约化养鸡生产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投入,防疫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有效控制和消灭疫病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传统和散养方式的普遍存在,集约化鸡场仍处于小群散养的包围之中,自然界的病原微生物对禽场的威胁仍然存在,给鸡场的防疫造成了困难;另外一些养禽场的防疫水平还跟不上养禽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如饲料营养成分不全,消毒药品种类少,质量欠佳,疫苗种类不全,质量不过关,没有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没有足够的畜牧兽医人才,设备不配套,缺乏防疫消毒用的整套设备,鸡场中不同品种、年龄、用途的家禽饲养,致使防疫措施很难落实。因此,现代集约化鸡场疫病的发生、流行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新的疫病(过去不明显或过去未曾发现的;过去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的疫病)不断增多。随着从国内外频繁地引进新的家禽(尤其是鸡的品种),新的禽病也随之带了进来;同时随着养鸡场年限的增长,疫病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如近几年来相继出现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产蛋下降综合症(EDS76),以肾病变为主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贫血(CIA)、禽脑脊髓炎(AE)、禽流感(其中最危险的血清型有H5、H7)等。在主要病毒性疾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况下,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沙门氏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鼻炎等。据初步统计,鸡细菌性疾病大约占30%~40%,且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大肠杆菌病由于污染严重,血清型多,易变异,传播途径多,表现的类型多,已成了当今养鸡业很棘手的病。由于鸡场药物品种少,长时间使用单一抗菌素,致使抗药菌株不断出现,治疗效果普遍较差,给集约化鸡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净化环境;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用药,克服因抗药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也可以注射疫苗(但是一定要用本地苗株加上标准菌株制成的多价苗才有效),可明显降低发病率。条件致病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鸡萄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肉鸡矮小综合症等)。这些疾病以前人们不曾重视,但由于集约化鸡场饲养密度大,禽舍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引起本病的暴发,特别是在一些环境卫生条件差、防疫水平低的鸡场易发生。据张中直教授调查表明:饲养白羽产白壳蛋鸡和白羽肉鸡对鸡葡萄球菌病非常易感,可造成20%~50%的死亡率;雏鸡,特别是新生雏鸡的绿脓杆菌感染可造成25%~50%的死亡率。某些疫病在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了新特点:如以前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典型临床症状发生的鸡新城疫,现在逐渐被非典型性新城疫所代替,表现为发病率不高、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剖解变化不典型,死亡率低,这给本病的诊断、防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疫苗质量、免疫方法、途径的选择不当,免疫间隔不合理,缺乏免疫监测手段等,造成鸡群免疫不均衡而引起的。又如鸡白痢已由雏鸡逐渐发展到成年鸡,可造成产蛋率下降。多原因的混合感染增多。集约化养鸡的特点决定了禽病发生的复杂性,往往呈现多发性、并发性感染,很少单独发病。如坏死性肠炎,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常与球虫病有关;大肠杆菌所致的肠道感染与病毒(如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有关;支气管炎病毒或喉气管炎或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病;法氏囊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等。混合感染后会产生混合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会随各种病原体之间的比例改变而改变,而很少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给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或根除造成了困难。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必须引起养鸡工作者的关注。这类疾病种类繁多、发病机理复杂,具有发病慢(一般要经过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发病率高(往往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病程长且多伴有酸中毒和神经症状,体温偏低,病鸡多有生长发育受阻、营养状况不良,消化机能紊乱和生产性能降低等各种各样的表现,没有传染性。该类疾病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损失。一般日粮中营养物质不全、量不足或比例不当;患了慢性胃肠道疾病、肝病等造成消化不良;特定时期的营养需要量增加(如在应激、发热、疫苗注射时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饲料中抗营养物质的作用(如豆科植物里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导致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利用机能障碍等);污染因素(如工业三废、农药化肥、霉菌毒素等);长时间、大剂量的应用磺胺、抗菌素,造成肠胃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影响消化吸收,从而导致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强调综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疾病的重要措施。欲提高免疫效果,必须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切实落实家禽防疫条例,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真正达到控制或消灭疾病的目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6-01-12/12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