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型表现为剧烈下痢和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慢性型表现为呼吸道炎、肉髯水肿和关节炎,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低。
1.流行特点
本病对各种家禽包括鸡、鸭、鹅和火鸡都有易感性。在鸭群中常呈流行性,1月龄以内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而成鸭则较低。在鸡群中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成年鸡。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禽的各种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各种动物、人和机械,某些昆虫、寄生虫等都可以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等。禽舍不洁、潮湿拥挤、气候突变、饲养失调、长途运输和患寄生虫病等均可诱发本病流行。
2.症状及病变
潜伏期为2~9天。按病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型:常于流行初期在禽群中突然发现死亡,有时只见病禽沉郁,不安,倒地挣乱,拍翅抽搐而死。病程短者数分钟。长者也不过数小时。剖检常无特征性变化,有时仅见心外膜有小出血点,肝脏有少量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点。
急性型:最为常见,病鸡发烧(体温43~44℃),精神不振,不食,口渴,羽毛松乱,缩头闭眼,离群呆立,冠、髯青紫,口、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张口吸气时发出“咯、咯”声,常见腹泻,排出污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甚至混有血液的腥臭稀粪。最终衰竭死亡,病程仅1~3天。病鸭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不愿下水的表现和常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粘液的动作,故有“摇头瘟”之称。有些病鸭两脚瘫痪,不能行走,一般于发病后1~3天死亡。剖析可见肝脏有许多小出血点。心外膜、腹膜、肠系膜、皮下等处有出血斑点,心包内积有渗出液。肺有点状出血和暗红色肝变区。出血性肠炎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腹腔内常有破裂卵黄存在,或在其它器官上附着干酪样的卵黄物质。
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或由急性病例转来。鼻有粘性分泌物,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而影响呼吸。经常腹泄,逐渐消瘦,贫血,局部关节发炎,常局限于脚或翼关节和腱鞘处,关节肿大,疼痛,跛行。有些鸡的肉髯、耳片或其它部位肿胀,随后坏死、脱落。病程达1月以上,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剖检除见到急性病例的病变外,鼻腔、上呼吸道内积有粘稠分泌物,关节、腱鞘、肉髯、卵巢等发生肿胀部切开有黄灰色或黄红色浓稠的渗出物或干酪样坏死。
3.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治疗结果,只能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无菌手术采取肝、脾及心血,涂片镜检,并分离、培养、鉴定病原和动物接种试验。本病与鸡新城疫、鸭瘟有相似之处,应注意区别。
4.治疗
许多药物对该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着停药后容易复发的缺点。另外长期用药,细菌会产生抗药性,必须增量或更换新药。
(1)磺胺类 磺胺嘧啶(SP)或磺胺二甲嘧啶(SM2),给饲料中添加0.4%~0.5%,饮水加入0.1~0.2%,每日2次。磺胺喹恶林(SQ),饲料中添加0.1%,连喂2~3天,间隔3天,再添加0.05%,喂2天,再停3天,再喂2天。
(2)抗生素类 青霉素,成年禽每只肌肉注射2~5万单位,1天2~3次,连用2天。氯霉素,每吨饲料添加250克,或饮水加入0.2%~0.5%,或每公斤体重1次肌注20毫克,连用2~3天。土霉素,每吨饲料加入1500克,或每只雏鸡每日口服0.15~0.3克,连用5~7天,停喂3天,如不好再喂5~7天。金霉素,每只雏鸡每天口服10~20毫克。
(3)喹乙醇 每吨饲料加300克,或每公斤体重每日20~30毫克1次口服;霍乱平,每吨饲料加入3000克,每隔7天用药1~2天。
(4)敌菌净 每公斤体重口服30毫克,首次剂量加倍,每天2次,连服2~4天。
5.预防
(1)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保持好鸡场、鸡舍的环境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如发生本病,立即对群鸡进行封锁、隔离、检疫和消毒。对假定健康鸡,用禽霍乱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2)预防接种 禽霍乱G190E40活疫苗,本菌苗供预防禽霍乱用,可用于3月龄以上的鸡、鸭、鹅。根据瓶签注明的鸡羽份数,按每羽份加入0.5毫升的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摇匀后在鸡、鸭、鹅的胸肌内接种0.5ml。鸭、鹅的用量分别是鸡的3倍5倍羽份。用本菌苗接种后三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三个半月,在有禽霍乱流行的场,可每三个月预防接种一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6-01-12/12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