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预防雏鸡死亡的措施


1 严格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大群密集饲养的肉用仔鸡,稍不注意就容易得病,尤其是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病、鸡法氏囊炎等急性传染病,因新城疫死亡的可占总数的24.14%。烈性传染病一旦传播开来便很难控制,将会导致整个鸡群乃至鸡场的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应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必须按着免疫程序进行主动防疫。如以往某鸡场在2周龄末用新城疫Ⅳ系苗饮水预防新城疫,后来在该场又发生了法氏囊炎,接种该疫苗的时间在4周龄末,可是经过调查,该病于3周龄时已在鸡群中发生,应该将接种疫苗的时间提前到2周龄以内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因此,必须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订确实可靠的免疫程序。如在当地没有某种传染病的流行,应暂不接种疫苗。
2 及早进行药物预防
  感染鸡白痢病的死亡率可达51.13%,其中87.9%均死于第一周龄内。因此在3周龄以前的饲料中应添加抗菌药物,可在饲料中添加0.2%土霉素和0.04%的痢特灵,以预防白痢病的发生。在15日龄后就应该预防球虫病,尤其是在饲养密度大、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必须用药物预防,可在饲料中添加30~60毫克/千克的氯苯胍等药物。所用药物一定要称量准确,搅拌均匀,以免药物中毒,而且一种抗球虫药物在使用1~2年后要更换一次新药,防止产生抗药性。
3 防止温湿度急剧变化和换气不良
  育雏时保温不好,用温偏低,雏鸡较长时间内难以维持体温平衡,严重者可冻死,一般因受凉而造成感冒等症状。还有的室内温度过高,偶而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容易发生感冒。室内空气污浊,通风换气不够,温度忽高忽低、急剧变化,使用潮湿、污染的垫料和霉变的饲料,常常导致肉雏肺炎。有的强调保温,空气不流通,导致闷死。有的用灯泡(60瓦以上)供温,因温度过高而热死。温度过高,湿度不够可致雏鸡脱水、脚爪干瘪。这都是由于没有调节好育雏室内的温度和空气的缘故,造成育雏环境恶劣,给雏鸡带来了生长迟滞、死亡率高的后果。
4 防止单一饲料造成营养不全而带来的营养性疾病
  不少农家育雏还没摆脱“有啥吃啥”的旧习俗。由于饲料品种单一,某些营养成份缺乏或不足,容易引起各种营养缺乏症。如玉米含钙少,磷也偏低,长期用这种钙磷不足的饲料,肉雏会发生骨骼畸形、关节肿大、生长停滞。蛋白质或氨基酸缺乏时,常常表现为生长缓慢、体质衰弱。维生素D3缺乏,则发育不良,喙和骨软弱并且容易弯曲,腿脚软弱无力或变形。硒与维生素E缺乏时,患白肌病,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壤中缺硒,这些地区生产的饲料中也缺少硒,因此,必须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硒和化合物(亚硒酸钠)。
营养缺乏症的特点是,先在少数鸡中出现症状,逐渐增多,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会引起大批死亡。所以,提倡喂多种多样的饲料,可达到营养成份的互补,当然最好按饲料标准进行配合。
5 严格消毒,防止脐部感染
 因脐部感染死亡的雏鸡占总死亡率的23.43%,而且其中70.7%死于第一周龄。死鸡腹部胀大,脐部潮湿肿胀,有难闻的气味,剖检可见未吸收的卵黄及卵黄囊扩大,卵黄呈水样或棕色水样,囊体易破裂。这是由于孵化器、育雏室、种蛋及各种用具消毒不严,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通过闭合不好的脐孔侵入卵黄囊感染发炎所致。因此,其有效手段是用福尔马林熏蒸的办法对孵化器、育雏室及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另外,对大肚脐鸡要隔开,用高于正常鸡2~3℃的室温进行精心护理,且在饲料中添加治疗量的抗菌素,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此病的死亡率。
6 适时“开饮”,防止脱水
  大群饲养的肉用仔鸡死于脱水的占9.93%。这可以是运输时间过久;或是因要接种疫苗等准备工作,使雏鸡“开饮”时间推迟太久;或是饮水时雏鸡不会饮水,或饮水器孔堵塞,或饮水器太少,致使饮水不及时,鸡体失水过度等引起。雏鸡脱水的表现为体重减轻、脚爪干瘪、抽搐、眼窝下陷,最后衰竭、瘫软而死。
刚出壳的雏鸡第一件事应是在24小时以内开始饮水,使它在并不感觉太口渴的时候开始饮水,促进其新陈代谢,就不会发生狂饮泻死或脱水瘫毙的现象。
7 防止中毒死亡
 用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剂量过大会造成中毒。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时必须搅拌均匀,应先用少量粉料拌匀,再按规定比例逐步增加到要求的含量。不溶于水的药物不能从饮水中给药,以免药物沉淀在饮水器的底部,造成一些雏鸡摄入量过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脱水 免疫 新城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