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兔技术 > 饲养管理

传染性水泡性口炎


本病又称兔流涎病,是由兔传染性水泡口炎病毒引起的以口腔粘膜发生水泡性炎症并大量流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
病原为兔传染性水泡口炎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只感染兔,其它动物均不感染。主要侵害1—3月龄的幼兔,最常见于断奶后1—2周龄仔兔。病兔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兔的口腔粘膜及唾液中,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本病春秋两季多发,饲养管理不当,饲喂霉变和有刺的饲料,口腔损伤等均可诱发本病。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3—4日,病初口腔粘膜潮红、充血,随后在唇、舌、硬腭及口腔粘膜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内充满含纤维素的清澈液体,破溃后形成烂斑和溃疡,大量流涎并伴有恶臭味,流涎处被毛粘湿,粘连成片。沾湿处皮肤常发生炎症和脱毛。外生殖器也可见溃疡性损害。患兔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发热,腹泻,渐进性消瘦,终因衰竭而死亡。病程2—10日,死亡率常达50%以上。
病变为口腔粘膜、舌、唇出现水泡、糜烂和溃疡;咽喉部聚集多量泡沫状液体;唾液腺肿大呈红色;胃肠粘膜常出现卡他性炎症;病尸十分消瘦。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做血清学中和试验,保护试验。
五、防制
发现病兔首先要进行隔离,并对兔舍、用具和污染物用1—2%氢氧化钠、20%热草木灰液或0.5%过氧乙酸消毒。对病兔可用2%硼酸液或明矾水冲洗,然后涂撒碘甘油或清黛散。同时投服磺胺类药物,可用下方:病毒灵0.2克,复方辛诺明0.5克,VB1、VB2各1片,研末配成悬液一次滴入口中,日2次,连用2—3天。还可配合中药金银花或野菊花煎剂,拌料喂给。同时注意喂给优质柔 嫩易消化饲料。严重脱水可腹腔补液。
预防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 ,按5克/千克饲料或0.1克/千克体重喂服,日1次,连用3—5日。同时注意饲养管理,严格消毒等兽医卫生措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饲料 幼兔 传播
上一篇 : 兔泰泽氏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